陳美霞》市場化 部立醫院的哀歌
日前衛福部立臺北醫院護理之家大火悲劇。罹難者家屬發表聲明,盼釐清此事件的「真相」,進而一針見血指出: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不應該把錯歸咎在第一線人員身上,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
「真相」是多層面的,防火設備、措施、人力不足、法令不完整等等,都可能是真相之一,但卻不是家屬期待的「系統性」、「根本性」的真相。臺灣社會長年不願或不曾面對的一個真相是:政府過去2、30年來新自由主義及醫療市場化政策,陷部立醫院於不義。
1950、60年代,當臺灣還遵循着「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的經濟政策的時期,政府對醫療體系的發展重點是公立醫院的建設;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立醫院,尤其省立醫院,是當時臺灣醫療體系的主力,它們提供臺灣民衆價格低廉的醫療服務,在全民醫療與健康維護的集體事業扮演重要的角色。
政府對部立醫院的支持到70年代,才因爲改採「鼓勵私人資本」的經濟政策而開始減弱;越來越多私人資本投入醫療體系。進入80年代中、末期,政府對部立醫院的支持明顯逆轉,開始推動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一方面對部立醫院的補助大幅降低,且要求部立醫院自負盈虧。例如,政府的補助款佔部立醫院總收入的比例從70年代之前的8成以上,不斷下降到1999年的3成,再到2016年的1成多。另一方面卻以租稅優惠、醫療發展基金補助及社會醫療保險資源的分享等政策,刺激及鼓勵私人及財團資本投入醫院的創建。因此,大量私人及財團資本不斷投入醫療市場,這個趨勢在90年代之後更是變本加厲。極度市場化、競爭異常激烈的臺灣醫療體系於焉形成。
新自由主義及醫療市場化政策逼得原本不是以營利爲目的的部立醫院,在競爭極度激烈的醫療市場中,爲了存活必須與私立或財團法人醫院拚業績、搏資本、爭市場。也因此,部立醫院開始進入護理之家的市場。
部立臺北醫院護理之家大火悲劇只不過是部立醫院問題的冰山一角。政府過去對部立醫院一路棄守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使部立醫院難以適應,長年處於經營困境,員工士氣低落,無法留住優秀的醫療人員。許多部立醫院爲了生存必須擴大經營,又要降低成本,於是僱用薪水低的約聘人員,有些醫院員工的約聘比例竟然佔5成以上。就這樣,部立醫院長年處在惡性循環的困境中。
公立醫療機構在全民健康的維護與促進,擁有私立醫療機構無法取代的角色與功能。而部立醫院是全民珍貴的資產,是基層醫療及公共衛生體系極爲重要的一環。全民應共同監督,不容政府將醫療體系帶入新自由主義、全面市場化的險境,更不容政府陷部立醫院於不義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