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彬林】不同階段乙肝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原則

中國臨牀營養網(lcyycc)

作者介紹

陳彬林

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營養科營養醫師

註冊營養師,公共衛生執業醫師,中山大學營養學碩士

《中國臨牀營養網》簽約營養師

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於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 和《營養學報》。

文章首發於《醫師在線》

已授權《中國臨牀營養網》轉載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重 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目前,我國採取免疫預防爲主、防治兼顧的綜合防控措施來控制HBV感染,其中,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HBV感染最有效的辦法,但均衡飲食和營養支持也可發揮重要的作用。 營養良好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強人體對HBV的抵抗力和(或)減緩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簡稱爲“慢乙肝”)的病情進展。下面,筆者介紹HBV感染不同階段的營養支持方案。

營養風險篩查

臨牀對於體重指數(BMI)<18.5kg/m2的終末期肝病患者,一般可直接診斷營養不良; Child- Pugh C級肝硬化患者、肝衰竭患者則爲高營養不良風險人羣,這3類患者可以進一步進行 人體成分評定、能量代謝檢測、綜合評分工具及膳食攝入評定等,以確定營養不良的類型和程度。 考慮到這3類者的病情較重,一般在上級醫院診治,故在此不做詳細闡述。

除上述3類患者外,其他肝病患者均應先進行營養篩查,臨牀常用營養風險篩查 2002(NRS2002),見附表,該評分包括營養狀態評分、疾病嚴重程度評分及年齡評分3部分,總分≥3分認爲有營養風險,建議進行營養支持以改善臨牀結局。

附表

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2002)

適用對象:

18~90歲,住院1天以上,次日8時前未行手術,神志清者(是□ ,否□)

(一)疾病嚴重程度評分

☆小結:疾病評分:□0分 □1分 □2分 □3分

(二)營養狀況受損評分

☆☆綜合:營養受損評分 □0分 □1分 □2分 □3分(注:上述3個☆☆小結評分中取1個最高值)

(三)年齡評分:□0分 □1分(≥70歲爲1分,否則爲0分)

(四)營養風險總評分:____分(疾病評分+營養狀況受損評分+年齡評分)

營養風險:□是 □否(營養風險總分≥3)

慢性HBV感染者與慢乙肝患者

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陽性,可診 斷爲HBV感染。慢性HBV感染,HBsAg陽性持續>6個月、肝功能正常,既往也稱爲“慢性HBV攜帶者”。慢乙肝,即HBsAg陽性、肝功能異常且排除其他原因。慢性HBV感染與慢乙肝爲動態性疾病,慢性HBV感染者出現肝功能異常時,即使無臨牀表現,但實際上已發展成慢乙肝。 慢性HBV感染者每6~12個月需複查病毒學指標、肝 功能、甲胎蛋白和肝臟B超等,並根據檢查結果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接受規範治療和調整用藥方案。

對於慢性HBV感染者和大部分無其他明顯合併症的慢乙肝患者,其飲食可如常人。臨牀可參照《中國居民食指南(2016年版)》的建議方案:食物多樣,穀類爲主;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

肝硬化患者

慢性肝病患者常有營養受損的狀況,其營養不良的程度會隨着肝功能失代償的增加而增加,對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顯著影響,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肝功能不全會導致能量利用率降低和“加速禁食”狀態(能量來自脂肪和肌肉組織的分解代謝)。事實上,肌少症,即肌肉質量減少、肌肉力量或體能低下,被認爲是慢性肝病營養損害的核心。其次,睾酮水平下降、內毒素水平升高、慢性炎症、慢性高氨血癥、肌生成抑制蛋白表達升高和線粒體功能障礙,都被認爲是肌肉消耗的參與因素。患者體質虛弱和缺乏體力活動也是促進發病的因素。

不良的飲食攝入常見於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這會進一步加劇營養不足的狀態,但經常被臨牀醫生忽視。 我們需要意識到肝硬化患者出現營養不良不僅僅是疾病的伴隨表現,其還會使患者的預後進一步惡化。在肝硬化患者中,營養不良和肌少症不僅與較高的併發症發病率相關,也與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和等待肝移植的患者死亡率升高有關。肝硬化、營養不良、肌肉消耗和併發症發生率的關係可參考附圖。

附圖 肝硬化、營養不良、肌肉消耗和

併發症發生率互相影響的示意圖

譯自:Merli M . Nutrition in cirrhosis: Dos and Don`ts[J]. Journal of Hepatology,2020.

肝硬化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途徑選擇的原則爲“五階梯營養干預法”,即:

在胃腸功能允許情況下,患者獲取能量和營養素的首要途徑是經口飲食;

經口飲食攝入的能量和營養素不能滿足需求時,可給予口服營養補充劑(ONS);

不宜經口進食或經口進食及ONS仍不能滿足需求時,可在充分評估消化道出血等風險情況下,給予管飼腸內營養;

經口攝入和腸內營養仍不能滿足營養需求時,應給予腸外營養。

2019年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的《終末期肝病臨牀營養指南》建議, 非超重患者每日攝入量爲30~35 kcal/kg,蛋白質攝入量爲1.2~1.5g/kg。強調夜間加餐, 用於縮短禁食的時間,因其可以改善氮平衡,提高生活質量。此外, 建議少食多餐 ,將毎日攝入能量和蛋白質等營養素分爲4~6次小餐、以避免長時間飢餓狀態,可以促進蛋白質和能量吸收,有助於防止肌肉減少。 住院患者飲食攝入不足的風險更大,當口服飲食不足時,建議口服營養補充劑或腸內營養。

由於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D缺乏在肝硬化患者 中常有發生,故臨牀還應定期評估患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的情況、及時予以合理補充。2018年,歐洲肝病學會(EASL)發佈的《 EASL臨牀實踐指南:慢性肝病的營養》建議,維生素D缺乏患者血清25(OH)D低於20ng/ml時,可以口服補充維生素D,使血清25(OH)D達到30ng/ml。

需注意的是,目前隨着肥胖、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徵發病率的增加,部分肝硬化患者雖然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但仍可能表現爲超重或肥胖,故臨牀需綜合患者的情況來判斷。對於肝硬化肥胖患者(BMI>30kg/m2)應適度限制熱量攝入,可減少至每天25 kcal/kg,同時應注意在減重過程中防止肌肉丟失, 建議代償期肥胖肝硬化患者可增加蛋白質攝入(每天>1.5g/kg)。

這裡提醒一點,臨牀應謹慎避免爲預防肝性腦病而禁止或限制蛋白質攝入的做法,可分情況對待:①輕微肝性腦病患者可不減少蛋白質攝入量;②嚴重肝性腦病患者可酌情減少或短暫限制蛋白質攝入,然後再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逐漸增加蛋白質攝入至目標量。 肝性腦病患者或蛋白質不耐受患者,可應用支鏈氨基酸(BCAA)製劑改善肝性腦病症狀。

近期,肝病領域權威期刊《 Journal of Hepatology》也發表了關於肝硬化營養管理時該做和不該做的簡要說明,翻譯總結如下:

該做的:

①將營養不良視同爲慢性肝病的其他併發症;

②用簡單的方法常規地評估營養狀況;

③告知患者營養對慢性肝病的重要性;

④提供簡單的信息,說明飲食攝入(非超重者30~35kcal/kg,蛋白質1.2~1.5g/kg)和飲食模式(避免長時間禁食,晚上加餐);

⑤強調避免少動而維持肌肉質量和功能的重要性;

⑥爲身體活動設定簡單易行的目標。

不該做的:

①將營養不良視爲疾病不可避免的後果;

②用大量不合理的飲食或生活方式限制使患者負擔過重;

③開具低蛋白質飲食處方以預防或治療肝性腦病;

④忽視長時間禁食的有害影響;

⑤忽略肌肉質量減少與患者預後的相關性。

提醒:

由於醫務人員比普通人接觸HBV感染者的機率更高,筆者也時而在工作中接觸到因HBV感染而導致肝硬化的嚴重病例,深知慢性HBV感染髮展到終末期的嚴重危害性,故建議醫務人員主動接種乙肝疫苗,以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本文首發於《醫師在線》雜誌,點擊下方二維碼或左下角“閱讀原文”可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