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加速涉“險” 險企如何跟上智駕腳步
伴隨着汽車智能化、網聯化時代到來,誰來爲智能駕駛功能的可靠性兜底,是行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實際上,不論是車企還是保險公司,都已對這一問題有所關注。2月10日,據媒體報道,小鵬汽車將於近日聯合頭部保險機構推出定製化智駕保險產品。
智能駕駛汽車司機參與更少,出現交通事故時由誰擔責?誰來投保?保險公司能提供哪些保障?智能駕駛等級提升,在重塑汽車產業的同時,也對風險管理與保險服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與挑戰。
保障需求迫切
2月10日,據媒體報道,小鵬汽車基於其長期積累的智能駕駛技術與用戶數據,將於近日聯合頭部保險機構推出定製化智駕保險產品。
在此之前,平安產險與賽力斯也合作推出了智駕保障服務計劃——智駕無憂服務權益,覆蓋智能泊車、智能駕駛等8個場景,提供智能駕駛責任風險保障方案。
車企頻頻入局背後,是迫切的市場需求。在車企快速推進智能駕駛技術的當下,想要更多車主相信和使用這項功能,保險保障必須跟上。正如業內人士分析,不同於傳統車輛主要是駕駛員駕駛行爲帶來風險,智能駕駛汽車更依賴軟、硬件系統的安全性。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指出,智能駕駛汽車由於搭載了先進的自動駕駛系統和傳感器等硬件設備,存在硬件故障的風險,這包括但不限於傳感器失靈、計算單元故障等,這些故障可能直接影響車輛的安全性和行駛能力。其次,自動駕駛系統的引入帶來了新的風險,如指令錯誤、軟件bug等,這些問題可能導致車輛行駛軌跡偏離預期,甚至引發交通事故。此外,智能網聯汽車還面臨着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風險,若遭遇黑客攻擊,泄露的重要數據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個人隱私。
可以預見,智能駕駛汽車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風險問題,也催生了新的保險保障需求。
產品開發存難點
目前,市場上的保險產品主要針對傳統汽車設計,但智能駕駛汽車的風險特徵與傳統汽車存在顯著差異,傳統的車險產品難以覆蓋智能駕駛汽車面臨的新風險。因此,相關保險產品的開發面臨許多新的挑戰。
首先就是責任認定問題,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律師孫宇昊直言,傳統汽車的責任認定主要在駕駛員身上,例如判斷駕駛員是否有過失、酒駕、疲勞駕駛或者違反交通規則等等。而智能駕駛因爲有系統和軟件的參與,責任可能分散在多個主體上,比如車輛製造商、傳感器製造商、軟件開發者、數據服務提供商和車主等。如果智能駕駛系統有缺陷,製造商、銷售商可能需要承擔產品責任;如果數據被篡改,數據服務提供商也可能有責任。由於智能駕駛汽車涉及到多個行業和領域,追責過程可能更加複雜。
從保險產品設計角度來說,傳統汽車保險基於車輛價值、駕駛員駕駛習慣、年齡等因素進行風險評估和產品定價。智能駕駛汽車則需考慮硬件可靠性、軟件安全性、數據保密性等全新因素,在無法獲得車企數據的情況下,難以準確評估風險,導致保險產品定價困難。
智能駕駛汽車保險產品的開發需要重新評估風險、設計保險產品。但從目前各地實踐來看,智能網聯汽車依舊沿用傳統汽車保險方案,部分地區也只對智能駕駛汽車保險的保額進行規定。江瀚直言,針對智能駕駛技術帶來的挑戰,保險機構要及時調整產品定價策略、加速開發新產品等,以適應新的行業需求。
專屬保險有望落地
春節前,金融監管總局等四部門發佈的《關於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統籌保險行業力量,全面系統研究智能駕駛、車型快速迭代等對車險經營的中長期影響,及早謀劃轉型發展。
從小鵬汽車、賽力斯的實踐可以看出,智能駕駛汽車保險產品的定製化、專屬化將是未來一大趨勢。
智能駕駛汽車的專屬產品應該如何開發?業內人士認爲,關鍵在於保險公司需與車企、科技公司進行深入的數據交流,收集大量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分析不同場景風險概率,結合硬件質量、軟件更新頻率等因素,制定科學定價模型。
江瀚表示,在風險評估方面,保險公司需要加強與智能網聯汽車相關行業的合作與交流,深入瞭解自動駕駛系統的技術原理、運行規則以及潛在風險,以便更準確地評估智能網聯汽車的風險水平。在定價方面,保險公司可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智能網聯汽車的使用數據、行駛軌跡、事故記錄等進行深入分析,以更精確地確定保費費率。在此過程中,也能夠推出基於使用情況的個性化保險產品,以滿足不同車主的需求。在風險控制方面,保險公司可以與汽車製造商合作,共同開發風險防控技術,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的安全性。
北京商報記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