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銜接機制 助學生邁上成長“新臺階”

編者按:新學期開始,學段銜接的話題備受關注。進入新的學段,學生往往面臨着環境的變化、學習任務的加重以及人際關係的調整等挑戰。如何做好學段銜接工作,幫助學生更好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化解家長的學段銜接焦慮,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從今天起,我們將推出系列評論,敬請關注。

由於不同學段在育人目標、育人內容、課程設置、育人方式和管理體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學生在學段銜接過程中產生的諸多不適或問題,已經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今天,重新審視探討學段銜接問題,已經由能否“有學上”的小升初和初升高等選拔性競爭,走向“上好學”的學段躍升新時期。如何讓學段銜接更絲滑柔順,幫助學生越過學段銜接期的成長縫隙,實質上是一個教育高位均衡發展和優質資源供給問題。

對此,要提高站位,擴寬視野,認識做好學段銜接的重要性。學段銜接要站在建設教育強國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度,從對教育基本屬性和基本關係的把握中系統認知,一句話,教育強國建設道路上既要面向全體更要關注個體,不能讓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掉隊。立德樹人要具體到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整個過程,既要有對學生羣體成長關鍵期的關注,更要有對個體成長的個性化照應,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過於強調考試成績而忽視健康成長。要以學生健康成長和學習爲主線,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增供給、補短板。對學段銜接期間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身體、心理、習慣、知識、能力等多方面需求與問題進行預判,提供共性和個性化解決方案,實現每個學生學段的自然過渡、自然躍升。

堅持素養導向,優化課程設置,打通育人堵點。我國基本建成了基礎教育貫通培養的課程育人體系,義務教育和高中實現了素養導向的課程修訂,小學、初中、高中十二年一貫制課程設置基本成型。但當前,課程設置與新時代育人新要求,還存在一些銜接上的不足和短板,課程設計存在一定優化空間。課程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大單元教學、項目式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等教學方式越來越被接受,但課程育人方式單一的問題仍然存在,學段銜接“軟着陸”不夠。在應試教育觀念影響下,“提前學”或“搶跑”的現象仍然存在。對此,政府、社會等應降低對升學率的過度關注,弱化功利性“追分”觀念,要通過優化課程設置,讓學校和教師將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發展素質教育。

健全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協同機制,暢通育人縱向通道。學段銜接既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實踐問題,也是一個涉及多方利益羣體的育人制度機制暢通問題。國家層面要進行頂層系統設計,及時掌握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等關鍵節點上的育人新需求、新問題,並給予科學指導,對有效經驗和典型做法進行及時宣傳推廣。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牽頭或委託教科研部門建立多方參與的暢通育人縱向通道。通過組織召開形式多樣的幼小初高聯合育人或教研等活動,讓大家清晰彼此教育目標,梳理有效經驗,解決實踐困惑,爲學段銜接架起互通式學習和交流平臺。學校要把學段銜接作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節點,承擔起銜接問題主體責任。在育人管理、課程開設、教育教學和考試評價中留出育人銜接點,主動和教師一起搭建連接線,通過上下互聯,推動學段銜接由學習階段延伸到學習內容的貫通,從知識層級性到學生髮展整體性,讓學生在協同育人中實現健康成長。

開展系統研究,構建完整、連貫的基礎教育體系。學段銜接表面是學生是否適應學段變化的問題,背後考驗的則是教育體系是否完整、連貫。可以說學段銜接如同“神經”“筋絡”,是衡量教育體系是否科學、適切的重要內容。當前學段銜接中反映出的有些問題是淺層次、直觀的,可以短期內解決,比如心理不適等;有些則是深層次、複雜的,如學習障礙等,需要深入研究,分步系統解決。對此,要聚焦建成教育強國和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的新要求,把學段銜接納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系統研究,思考如何構建和優化完整、連貫、科學、適切的教育體系,力爭實現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學段自然銜接。要開展十二年一貫制課程體系研究論證,進一步優化基礎教育課程設置。伴隨着數字技術廣泛應用,必須正視科技發展對課程教學的衝擊,做好數字時代學生成長和學習規律研究,推動學段銜接走向高質量育人。同時,要關注國際趨勢,比較不同國家課程教材的概念水平、要求層次等內容,吸收借鑑好的國際經驗做法。

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猶如樹的生長,從一棵小樹長成一棵大樹,這應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通過構建完整、連貫的全方位、長鏈條教育體系,加強學校“軟件”的多樣化、“硬件”的統一化建設,實現各個學段相互成全、相互支持,才能幫助學生順利邁上成長新臺階,在實現自身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更好適應社會發展。

(作者系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0日 第02版

作者:張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