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議事廳·週報|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簽約250億元

2024年12月30日,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與首批12家生態合作基金正式簽約。首批12只子基金總規模達250億元,母基金認繳67億元,實現3.73倍的放大效應。這一舉措爲上海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的騰飛注入了強大動力。

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於2024年7月正式設立和啓動,總規模達1000億元。基金按照“政府指導、市場運作、專業管理”的原則,遴選專業投資團隊,通過子基金投資、直投、生態運營等多種方式推動產業創新和升級,專注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產業培育、併購整合、補鏈強鏈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集成電路產業母基金主要投向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測、裝備材料等領域;生物醫藥產業母基金聚焦創新藥物、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等方向;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則主要投資於智能芯片、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前沿科技領域。

在資金支持方面,母基金爲相關企業,尤其是初創期和中小企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以助力其研發和創新。例如,在人工智能領域,專注於大模型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的無問芯穹,在成立不到1年半的時間裡便完成了近10億元融資,這背後正是得益於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母基金的支持。通過這一支持,企業在模型優化、算力提升等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併發布瞭如大規模異構分佈式混合訓練系統HETHUB等創新成果。

在生物醫藥領域,上海生物醫藥基金領投睿生生物A輪融資,助力其產品研發及亞太總部落地,建成GMP生產基地,進一步提升了產能與行業地位。在集成電路領域,上海新微科技集團也通過集成電路產業母基金支持,推動了包括中科飛測在內的企業孵化,並持續投資完善產業鏈佈局。

與此同時,母基金在優化產業生態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例如,在臨港成立的中國RISC-V產業聯盟,引入了瞻芯、天嶽等行業領先企業,推動了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基地的建設,吸引了上下游企業集聚,進一步提升了產業的協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

在技術創新方面,母基金專注於“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如中微公司,助其在刻蝕機領域取得突破,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海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不僅關注本地發展,還積極推動長三角地區的協同創新。例如,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母基金與江蘇、浙江等地的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創新藥物研發合作。集成電路產業母基金與安徽等地的企業聯合成立“滬蘇皖芯質俱樂部”,通過協同創新,提升區域內的集成電路產業水平。

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導產業製造業總產值同比增長8.6%,其中,集成電路增長20.8%,人工智能增長3.2%,生物醫藥產值持平。

儘管上海三大先導產業在母基金的推動下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面臨一些關鍵挑戰。首先,自主研發方面的高端人才短缺,特別是在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領域,嚴重製約了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爲應對這一挑戰,母基金可以適當加大對高端人才引進與培養的支持力度,推動高校與企業合作,提升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能力。

其次,當前技術創新生態尚顯薄弱,尤其在生物醫藥領域,創新藥物研發週期長、資金投入大,產業化機制尚不完善。母基金可以通過適當方式強化產學研合作,推動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同研發,減少市場轉化過程中的風險。此外,加強對跨行業合作的支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與生物醫藥的結合領域,也可以起到加速技術創新進程的作用。

此外,全球產業格局變化和國內競爭同質化問題嚴峻,導致市場競爭壓力加劇,特別是在集成電路領域。對此,母基金可以通過加大對本土企業的投資,推動技術自主化,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同時,母基金應促進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併購整合,推動資源共享,進一步增強上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除了提供資金支持,母基金還需要在政策引導、資源整合和跨區域協同創新上發揮更大作用。通過加強與長三角其他省市的合作,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領域的協同發展,母基金可以促進產業鏈條的完善,進而提升上海及整個長三角地區的全球競爭力。

長三角

長三角啓動2025年“金專行動”

12月26日,長三角三省一市知識產權局在南京舉辦了跨區域專利轉化對接活動。同時,2025年長三角跨區域專利轉化“金專行動”正式啓動,旨在加速專利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活動現場,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與蘇州博思得電氣、上海蘊上船舶設備等企業集中籤署跨區域專利轉化協議。(來源:新華日報)

海關總署出臺16項新措施支持長三角一體化

近日,海關總署發佈16項新措施,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措施涵蓋科技創新、物流降本增效、口岸營商環境、國門安全和智慧海關建設五個方面。具體包括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通、優化物流模式、深化通關一體化改革、加強風險防控和推進智慧海關合作等。這些舉措旨在促進長三角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來源:央視新聞)

上海發佈首批“模塑申城”基地助力“人工智能+”應用落地

1月3日,上海“人工智能+”行動推進大會舉行,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基地同步啓用。上海將於年內建成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生態,智能算力規模突破100EFLOPS,打造50個示範應用成果和3至5個大模型創新孵化器。首批“模塑申城”基地發佈,將推動人工智能在金融、製造等重點領域落地,助力創新發展。(來源:新民晚報)

上海成立國內首個醫療大模型應用檢測驗證中心

1月3日,國內首個醫療大模型應用檢測驗證中心在上海徐匯模速空間成立,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牽頭,聯合華山醫院等12家機構,開展全鏈條評測,推動AI在疾病預測、輔助診斷等領域的應用。同期發佈“浦醫智捷”醫療大模型及多項示範應用,爲醫療智能化發展提供安全、高效的技術保障。(來源:新民晚報)

江蘇

南通成立低空經濟產業聯盟

12月30日,由南通移動和南通開放大學牽頭,衆多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參與的南通市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正式成立。聯盟致力於搭建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平臺,推動低空經濟產業集聚、技術創新及場景拓展,將通過學術交流、標準制定、科技轉化等舉措,提升南通低空經濟競爭力,加速產業發展壯大。(來源:南通日報)

江蘇發佈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

1月2日,江蘇省工信廳發佈《深化製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計劃提出,到2027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基本完成,50%達基礎級以上智能工廠標準,建成1000家省先進級智能工廠、10家領航級智能工廠,創新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助推江蘇新型工業化全國領先。(來源:新華日報)

浙江

寧波首個高能級微納平臺研發線正式投用

近日,寧波首個高能級微納平臺已正式投入使用,該平臺是甬江實驗室迄今爲止投入最大的項目,旨在支撐前沿科技創新和微納製造技術。平臺配備了165臺高端精密設備,6英寸研發線已投用,8英寸驗證線預計2025年投用,將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推動產業化核心技術的開發,目標是到2031年建成有影響力的泛半導體領域全鏈條研發與驗證平臺。(來源:寧波日報)

“中歐快航”首航寧波舟山港直達德國

12月30日,“嘉華寧波”輪從寧波舟山港出發,載着1700標準箱鋰電池及跨境電商貨物,駛向德國威廉港,成爲“中歐快航”首航。這條航線是寧波舟山港與威廉港之間的“點對點”直達航線,全程不停靠中轉港,貨物在途時間僅需26天,比傳統方式減少約12天,成爲長三角地區至歐洲的最快海上航線。(來源:浙江日報)

安徽

首臺國產連續低溫彈丸注入系統在安徽研製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與安徽萬瑞冷電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中國首臺連續低溫彈丸注入系統成功通過出廠測試。該技術將氫同位素冷凝爲固態冰丸注入等離子體,提高加料效率,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等聚變堆裝置至關重要,系統性能達國際水平,將安裝於EAST裝置,推動聚變堆技術發展。(來源:中安在線)

合肥建成國際最大超導磁體動態測試設施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建設的“聚變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統”日前完成首輪測試,測試電流達48千安培,超出設計值。該設施總儲能406.7兆焦耳,內徑1500毫米,場強12特斯拉,全面達到設計指標,實現100%國產化,將爲聚變堆及其它領域提供大型測試平臺。下一步將優化系統控制,開展更深入科學研究。(來源:中安在線)

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在蚌埠下線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和蚌埠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於近日成功下線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實現高世代OLED玻璃基板“中國製造”。該產品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下,自主開發核心技術裝備,對中國OLED顯示產業鏈自主可控和新型顯示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來源:中安在線蚌埠)

(本文作者孫弘健系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研究生,範之千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長三角議事廳”專欄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發起。解讀長三角一體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線調研報告,呈現務實政策建議。

來源:孫弘健 範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