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鍋圈招股書:萬店規模下的食材供應鏈巨頭
開出首家門店後的第六年,鍋圈食匯終於要IPO了!
4月3日晚,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鍋圈”)在港交所遞表,擬主板掛牌上市,華泰國際和中金公司擔任聯席保薦人。
從2013年在鄭州開出的“小板凳”火鍋,到上溯供應鏈環節的“鍋圈食匯”食材超市,創始人楊明超帶領團隊從餐飲門店躍升至食材供銷平臺。
在持續深入餐飲上游環節的同時,鍋圈已經跨入餐飲零售“萬店俱樂部”的行列。截至目前,鍋圈在全國擁有9645家門店。
不僅門店規模龐大,鍋圈還在去年成功盈利。招股書顯示,鍋圈食品2022年實現利潤2.41億元,同比扭虧爲盈。
跨越盈利門檻之後,鍋圈還將繼續深耕食材供銷領域。
一位餐飲供應鏈資深人士表示,鍋圈的終極目標可能不是開店,而是做供應鏈,“門店也是個生意,但供應鏈纔是大生意。”
鍋圈食品方面表示,本次IPO募資將主要用於三個方面:第一,實現單品、單廠並升級現有產能,增強供應鏈能力;第二,拓展門店;第三,加強品牌建設及市場營銷活動、提升數字化能力,以及一般公司用途。
對供應鏈、對市場規模、對消費場景的持續深耕,都意味着,IPO對鍋圈而言不僅是企業發展的里程碑,更是新的起點。
建成規模效應
過去三年的新冠疫情,“重創”餐飲及零售行業,但鍋圈卻逆勢擴張,實現門店規模從“1000到10000”的突破。
招股書顯示,2020年初,鍋圈在全國擁有1441家門店,從2020年到2022年,鍋圈每年新開門店超過2500家,三年內門店數量增至9216家。
從2023年至今,鍋圈4個月左右就開出424家門店,相當於每天新開約3.5家門店。
六年實現“萬店”目標,鍋圈在開店速度上領先於蜜雪冰城、美宜佳等餐飲零售頭部企業。
爲何門店規模增長如此之快?楊明超曾表示,在架構方面,鍋圈通過蜂巢模型在總部、省區、構建三個增長中臺,用組織力和品牌力驅動萬家門店業績增長;運營方面則將總部、省區、門店和單兵的工作精簡爲4-5件,抓食品安全、抓自採產品,賦能加盟商自主經營。
具體到每家門店,鍋圈在“滾雪球”式開店的過程中,同樣積累了豐富的運營經驗。
以選品爲例,一位北京的鍋圈加盟商表示,鍋圈熱銷的蝦滑產品分爲120克、150克和200多克三種規格,督導建議我進120克和150克兩種規格,“因爲要充分考慮消費人羣的問題,如果是兩個人吃就會買小規格,如果是四到五個人吃就會買大規格。”
體系化的門店拓展模式與成熟的運營經驗相結合,2022年,鍋圈的閉店率僅爲3%,並且有29%的加盟商經營超過一家門店。
最終,鍋圈已經建成“規模效應”。
規模效應是一個寬泛概念,除GMV、門店數量等顯性指標外,規模效應真正體現在消費心智的深入程度,以及上游供應鏈的綜合優勢。
比如擁有超2萬家門店的美宜佳,早已成爲中國連鎖便利行業的“超級巨頭”;還有開出2萬家店的蜜雪冰城,讓大都市和小縣城的消費者,都能喝到一杯4元的檸檬水。
從一件產品完成交易變化,到持續的銷售增長推動供應鏈升級與深入滿足需求,規模效應的塑造結果,是一次品牌力佔領消費心智的過程。
業績數據也反映了鍋圈的規模優勢。2022年,鍋圈實現營收71.735億元,同比大幅1增長81.2%;同年銷售成本達59.245億元,同比增長64.5%。
收入增速跑贏成本增速之外,2022年,鍋圈食品的累計訂單超過1億份。
銷售增長放大企業的規模效應,規模效應推動銷售持續增長,鍋圈在規模效應與銷售業績的正循環下,繼續穩步增長。
另外,規模效應的另一大優勢是企業邊際成本逐步遞減,尤其是平臺早期對供應鏈環節的成本投入,隨着銷售規模的不斷增長,最終能攤平供應鏈端的固定成本。
當然,鍋圈自身也強於供應鏈建設。
供應鏈爲王
2022年全年盈利背後,驅動鍋圈發展的核心模式,也悄然發生變化。
2021年,鍋圈的銷售及分銷開支高達6.294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85.96%;其中廣告及推廣開支從2020年的0.4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85億元。
但到2022年,鍋圈的銷售及分銷開支爲6.246億元,較上年略微縮減,廣告及推廣開支減少至1.38億元。對此,鍋圈食品表示,由於過往投資的廣告及推廣活動已經建立起相當的品牌影響力,因此在2022年減少了相關投資。
與此同時,鍋圈持續佈局上游供應鏈,提升供應環節效率。根據招股書,鍋圈已經跟279家食材供應商建立合作,其中控股生產牛肉產品的“和一肉業”、生產肉丸的“丸來丸去”、生產火鍋湯底產品的“澄明食品”,參股投資蝦滑供應商“逮蝦記”。
另據招股書披露,基於與第三方合作的14座數字化中心倉庫,目前鍋圈已可以做到絕大部分門店的次日達。
在減少營銷投入的過程中,鍋圈通過控股肉類、底料、丸滑等火鍋核心食材的供應商,降低採購成本,增強供應鏈自主能力;並且在遍及全國的倉配基礎設施之上,實現供應鏈流通閉環。
降營銷、強供應鏈,鍋圈的企業發展“引擎”,逐步由初期的“營銷導向”轉變爲“供應鏈導向”。
最終,基於供應鏈優勢,鍋圈的毛利率逐年提升。從2020年的11.1%,增長至2022年的17.4%。
不過,改造傳統食材供應鏈是長期工程,鍋圈還在不同環節持續深耕。
楊明超曾表示,鍋圈一直在探索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直達工廠和產地,即反向供應鏈。“如何去掉中間化,大量的數字化接入,是鍋圈數字化重構傳統食品供應鏈的關鍵。”
目前,鍋圈正在對食材供銷環節做體系化升級,尤其是對上游的研發、品牌設計、生產,中游的採購、運輸,下游的進貨、補貨等具體環節進行數字化改造。
比如門店補貨環節,過去餐飲零售門店進貨往往是店長直接手抄進貨單,然後再發給經銷商或批發商,環節低效其極易出錯,還經常出現庫存滯銷。
對此,鍋圈推出了智能補貨系統,不僅能實現所有產品的庫存實時數據在系統上清晰可示,同時還能根據銷售數據、庫存數據以及天氣、季節、節假日等疊加因素,計算出門店的最佳補貨方案。
除供銷鏈路的體系化升級之外,鍋圈還進一步加深食材“在地化”採購,不斷向食材產地和源頭基地或工廠靠攏,極大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
據地歌網瞭解,截至目前,鍋圈的食材直採版圖已經覆蓋全國100多個地市。
以供應鏈爲根本,鍋圈在有效改善財務狀況的基礎上,還對傳統食材供應鏈進行“揚棄”,持續推動供應鏈體系化與在地化升級。
供應鏈爲王,鍋圈才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在家吃飯”的多元需求。
持續深耕“在家吃飯”
“在家吃飯”場景是大市場,弗若斯特沙利文今年2月的消費者調查顯示,超95%受訪者願意在日後增加“在家吃飯”的頻率。
主要提供預製食材、門店集中在小區樓下的鍋圈食匯,正是“在家吃飯”賽道的重要企業,更有望成爲中國“在家吃飯”領域的最大連鎖經營企業。
招股書顯示,今天鍋圈能提供的SKU共計755個,除核心的火鍋產品外,還有燒烤產品、飲料、一人食、即烹餐包、生鮮食品、西餐和零食,其中超過95%都是自有品牌。
核心在於讓消費者“方便快捷做一頓飯”的鍋圈,以豐富的產品組合爲基礎,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也沉澱了大量“品牌粉絲”。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鍋圈的註冊會員數達到約2040萬。
不過,鍋圈依然在渠道端、產品端持續深入,不斷覆蓋更多元的“吃飯”場景。
產品方面,近期鍋圈已經在廣東地區嘗試通過野餐露營場景打開預製菜市場,推出包括椰子雞火鍋、芝士蝦滑餅、肥牛金針菇卷、涼拌毛肚、孜然羊肉等各類預製菜菜品。
在渠道方面,2023年,鍋圈將繼續在省會城市和直轄市開設更多門店,並在北京、上海、香港及澳門開設主打高端食材的黑珍珠店。
高端市場之外,楊明超曾表示,鍋圈走的路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先從縣城做起,再逐漸佈局一二線城市。因此,對於核心的“下沉市場”,鍋圈將進一步提升滲透率。
招股書顯示,鍋圈將繼續向新區域滲透,覆蓋更多縣級及以上城市,並逐步延伸至鄉鎮,爲中國鄉鎮的普通家庭提供優質食材。
中國的縣鄉鎮人口衆多、市場廣泛,這裡有中國最廣大的普通消費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圍繞下沉市場的消費升級,也是鍋圈追逐的目標。
下沉市場消費升級的關鍵點是什麼?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向京東管理層舉過一個獼猴桃的例子:
“中國還有部分家庭沒吃過優質的獼猴桃,如果能讓這些家庭幾元錢就能買到一斤獼猴桃,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京東應服務多層次的消費者,既考慮有錢人,也要考慮普通人。”
對鍋圈而言,異曲同工。
如今,“萬店規模”的鍋圈已經能滿足國內大量消費者的需求,對供應鏈的深耕助推平臺提供更多“好吃不貴”的食材;最終,圍繞“在家吃飯”場景的馬拉松比賽中,鍋圈還得“咬定青山不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