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改場改制週年場慶 茶渣貓砂、保養品等創新產品吸睛

▲茶改場改制週年場慶。(圖/農業局提供)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 近日日舉行改制週年場慶,除表揚茶產業傑出人士,現場24個展示攤位,分別展示茶改場近年來,以「智慧、多元、創新」積累百餘年研發量能,結合科技併兼顧產業鏈結,成功推出多項茶業科技新技術和新產品,要讓更多民衆認識臺灣茶的多元樣貌及經濟價值。

▲蘇俊賓副市長(右二)手拿利用茶渣以微生物發酵技術做成的貓砂。(圖/記者楊淑媛攝)

茶改場場慶活動現場的展示攤位有:酒類薰香茶窨制技術將紅茶和威士忌做成精緻茶包,還有紅茶茶渣作爲美膚保養品萃取技術以及茶副產物茶渣以微生物發酵技術做成貓砂等各種創新產品;而針對境外茶以臺灣茶混人耳目,層出不窮,如何分辨?茶改場同仁並於展示攤位以「茶產地鑑別知多少?」遊戲方式,爲大家說分明。

▲酒類薰香茶窨制技術將紅茶和威士忌做成茶包,及紅茶茶渣作爲美膚保養品。(圖/記者楊淑媛攝)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茶改場以循環淨零爲目標研發多項茶業科技新技術,包含省工、低碳的新茶類製程及次世代茶飲加工技術,也推出智慧數位服務如臺灣茶葉生產資訊平臺,皆有助打造臺灣茶產業成爲永續韌性的產業,協助茶農成爲具有高度專業的職業。

▲▼茶改場同仁於展示攤位以「茶產地鑑別知多少?」遊戲方式,爲大家說分明。(圖/記者楊淑媛攝)

茶改場也對臺灣茶產業發展有功人士公開表揚,今年度遴選6位茶產業傑出及特殊貢獻獎得主,包括陳仙如先生(埔中茶傳統工藝傳承者)、蘇文昭先生(鹿谷烏龍茶文化保存者)、吳秋伶女士(紅烏龍推手)、張文輝先生(四季春發現者)、陳茂淳先生(名間埔中茶文化保存者)及林馥泉先生(茶界宗師)。

茶改場位於桃園市楊梅區,創立於1903年,迄今已有121年的歷史。配合農業部去年成立茶改場轉型爲「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今年滿週歲。茶改場說明:臺灣茶產業面對極端氣候、農業勞動力下降、消費族羣偏好轉變及國人對品質及安全需求增加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亟需產業升級與轉型,未來在科技研發與產業輔導面向上,將以健康、安全及快速即飲之「次世代健康茶飲」爲領軍,讓茶及飲料作物朝向多元化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