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遠征:低碳經濟將成爲對抗世界經濟脫鉤的重要力量
12月16日,由新浪財經客戶端、新浪科技聯合主辦的“2022科技風雲榜”線上年度盛典開幕,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曹遠征出席並發表演講,本文刊於12月16日新浪科技。
低碳經濟爲世界經濟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新的場所,成爲抗疫中間,成爲對抗世界經濟脫鉤中間的重要力量。
視頻時長約13分35秒
謝謝主持人,非常高興再次參加新浪主辦的科技風雲榜大會,這也是我第二次參加這次大會。在去年的大會上,我曾經就題爲“低碳經濟”做了一個發言,這一次大會我想再次就這個題目,再做一次重述。
爲什麼兩年的會上選擇同樣一個題目呢?很重要的一點是在世界經濟動盪之中,中國經濟下行之中,低碳經濟受到人們特別的關注,因爲它展示了絕大多數市場和推動中國經濟區域增長,也爲世界經濟的成長提供了一個新的場所,成爲抗疫中間,成爲對抗世界經濟脫鉤中間的一個重要的力量,從而受到市場的高度關注。
今天我想討論三個問題:第一,爲什麼低碳經濟變得非常迫切。第二,低碳經濟在中國過去幾年的進展,取得什麼樣的成就。第三,對未來的前瞻。
第一,低碳經濟爲什麼在今天變得非常迫切。
跟去年相比,今年全球經濟發生的一個最大的變化是俄烏衝突。俄烏衝突儘管是兩個國家的衝突,但也帶來了世界性的影響。俄烏兩國在全球GDP中佔的比重比較低,只有1.5%。在進口貿易當中,佔全球的比重也比較低,不到2%。但是請大家注意,有四項。
1、石油,佔全球貿易額大概10%。2。天然氣,佔全球貿易額將近20%。3。玉米,玉米大概佔全球(貿易額)的20%。4。小麥,小麥佔的比重更高,佔全球可貿易小麥中的30%。俄烏衝突以後,能源價格、糧食價格都出現了暴漲,這是構成當今世界經濟中間特別是西方國家滯脹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通貨膨脹持續高企。
更重要的是俄烏衝突以後,各方都進行了制裁,美西方的制裁和俄羅斯的反制裁,但是提醒大家注意,所有的制裁都是拿規則做武器。我們知道在二戰之後,我們的世界經濟形成了一個全球化的經濟,是以規則爲基礎的多邊的治理體系,在這個制裁中間,這個治理體系顯得支離破碎,碎片化的經濟形勢日益嚴重。
我們特別注意到,在我服務的這個領域,在金融中間尤爲明顯。二戰以後最重要的體系是布雷頓貨幣體系,美元由此是一個國際公共產品,但是這次在俄烏衝突中間,美國凍結了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利用美元爲中心的國際貨幣地位,不再提供這樣一個國際公共產品,由此引起了全球更大的恐慌和動盪。今年我們看到美元持續升值,是全球經濟在持續動盪的很重要的背景。
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全球經濟忽然發現有一個問題,安全變成至上,價值觀至上,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方面,跟誰做生意比做生意更爲重要,價值觀成爲判定生意夥伴的一個重要的籌碼、重要的一個標誌。我們注意到日本當年主導的所謂CPTPP;一個是今年新創立的有中國參加的RCEP;還有一個是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這三個中間是相互競爭還是相互對立?它充分反映了世界經濟的碎片化的前景。第二,我們注意到產業鏈整個是在縮短化,產業鏈正在衝突化。從去年開始,美國連續出過三個法案,所謂的基建法案、芯片法案、通脹削減法案,這幾個法案中間,一方面在強調產業已經迴流美國,一方面提出新的概念,就是友岸生產、近岸生產。我們知道在過去經濟全球化中頂多是有兩個詞,一個是在本土的叫在岸,一個不在本土的就叫離岸。現在又出現“友岸”,是價值觀相同的地區。因此,在這樣一個動盪中出現了一個百年未有之變局。
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什麼使經濟全球化仍然能走得下去?低碳經濟迎刃而出。即使在中美的競爭中間,有一個領域是全球氣候變暖。在G20的峰會中間,習主席跟拜登的討論中,這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全球合作的一個很重要的框架。
如果說中國在這個過程中,科技自強自立變得非常重要,科技自強自立中一個方向是芯片,就芯片來看,中國確實與國外有代差,也就是說中國如果要彌補這個代差,始終要在追趕之中。相反,如果就低碳來說,中國的技術並不落後於世界,甚至有些技術領先於世界。像在風、光、電這些技術中間,已經在世界的前列。
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如果美國用芯片將秩序脫鉤,如果我們用低碳經濟,用新的領先優勢在芯片戰場上過獨木橋進行一種競爭,我們還可以在低碳這個更廣闊的市場上、更廣闊的領域中間進行合作,這就捍衛了經濟的全球化。從這個意義來說,低碳經濟對中國、對世界都至關重要。
這是我討論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在過去幾年中間,低碳經濟在中國取得什麼樣的成就?給中國展示了什麼樣的希望?
低碳經濟未來的發展道路充滿挑戰,所謂“低碳”指的是未來是一個零碳社會、碳中和的社會,《巴黎氣候協定》確定2050年全球溫度上升在2度以內,最好能控制在1.5度以內,於是各國都要向碳中和方向過渡。中國在2016年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兩年前宣佈了中國的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路線圖、時間表,也就是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簡稱“雙碳戰略”。
在這樣的一個戰略中間,一個問題油然而生,對一些已經碳達峰的國家來說,碳排放就變成一個減碳的過程,難度相對不大。但是對發展經濟體來說問題就比較複雜,一方面發展經濟體就是處在工業化的時期,經濟還要持續增長,工業化還要持續發展,這意味着能源消耗還要持續增長。第二,它處於人均收入持續提高的過程中,意味着人們的生活水平要持續提高,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碳的排放也會增長。於是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減碳的問題是如何在這樣一個經濟發展過程當中來實現減碳,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正因爲這個挑戰,從哥本哈根會議開始,一直到剛剛結束的沙姆沙伊赫的氣變會議中始終在爭論一個問題,就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就是誰減碳?怎麼減?誰來幫助誰?沙姆沙伊赫會議上就說發達國家當年承諾的1000億美元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始終沒有落實,也變成一個爭論的熱點。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碳達峰能否順利地完成?這種爭論在歷史上也有過教訓。特朗普政府上臺就宣佈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但是我們看到在過去十年中間尤其是在過去兩年中間,中國宣佈雙碳戰略以後,中國的進展是非常巨大的,它也提供了一個新的路線圖和新的經驗可供全球參照,通過經濟轉型實現結構性減碳。
我們注意到在中國已經出現三個特點:
1、減碳的過程既是一個供給側的減碳,也是一個需求側的減碳。從供給側來看,意味着能源結構的改革。中國基本的能源改革路線可以看到能源電力化、電力能源清潔化,稱爲“雙化”。在這個過程中間,電力能源清潔化走得非常之快,也走得非常之穩,像風電、光電、核電、水電都成爲中國經濟能源中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在2030年碳達峰的要求中間已經提出要達到25%的比例,其中風電和光電尤爲突出。我們注意到在過去的兩年中間,中國的風電新裝機容量佔全球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而且從存量上來看,中國的光電佔了全球總裝機的1/3,風電大概佔了3/5。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成爲新能源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的新能源技術也成爲最好的技術。
我曾經訪問過青海省龍羊峽庫區,那裡建立了一個很大的光伏產業園。大家想想看有多大?609平方公里,這個面積相當於新加坡。更重要的是這個光伏園中間實現了水和光的互調。白天有光,光伏發電,晚上沒光,光伏發不了電,就放水,用水力發電,完全是清潔能源,中國是創舉。今年以來會看到中國在整個西部地區,風光電的建設在加速,第三批產業基地正在公佈,形成一系列大規模的風光電廠。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間有一系列的技術使用,比如說核電中間,中國不僅用核電的餘熱取暖,而且有新的核電機組,釷基熔鹽堆核電,在甘肅試驗,這意味着中國在新能源技術方面走在前列。
2、需求側。需求側實際上是隨着雙碳戰略的提出,減碳已經開始變成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對生產方式的影響巨大。我們注意到中國的產業都開始有了自己的碳達峰的目標,而且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這些措施中是普遍採用新的技術。在碳排放的幾個大戶中,像鋼鐵產業率先採用了所碳中和的技術,這些技術能減碳30%以上,這是全球首創的技術,寶武打算在整個“十四五”期間,能夠把這個技術推廣。在有色金屬方面,他們在進行產業佈局的調整,逐漸放棄煤電的電解鋁,開啓了在邊遠地區,在雲南和青海這樣的綠電技術進行調整,這樣的一個調整,在減碳的同時又增加綠電的使用,同時爲邊遠地區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使新能源有更大的消納能力。
如此衆多的技術,特別體現在一個新的產業上,這就是新能源汽車。中國現在成爲新能源汽車最大的生產國,新能源汽車也帶動了其它產業的發展,比如說新能源汽車帶動了電池業的發展,更多的新材料用於汽車的生產之中。新能源汽車也帶動了一些新的產業的發展,比如說由於汽車行業的發展,芯片供不應求,28微米制程以上的芯片,中國成爲一個極大的市場,這爲中國的芯片產業創造了一個新的市場機會,在這個市場上佔領住,穩住腳跟來實現追趕。
3、正是由於這些新技術的使用,使得中國的減碳過程呈現出一個很特別的路線,就是結構性減碳。
回顧一下數據,我們看到了這樣一些變化。在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中間,中國經濟增長了6.6%,但是能源消耗增長3%,這個變化最明顯體現在單位GDP之中。單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在過去十年中下降了34%,能耗下降了26%,它意味着這樣一種既滿足經濟發展,同時又滿足減碳要求的路線是現實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的技術進步,它推動了另一種新技術的出現和另一種新產業的出現。新產業像新華3,這是一個數字產業,過去做互聯網的,現在轉到低碳領域,實現了一整套的數字化管理低碳,成爲各個開發區競相競聘的對象。
這一過程中帶來一個新的思考,中國是聯合國目錄上工業部門最全的國家,從手工製造到高科技製造都有,這意味着每個行業、每個產業都有減碳的要求,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場,同時也意味着各種減碳的技術在中國都有用武之地。一旦一個有用武之地的,同時又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被商業化運用,那麼碳排放和碳達峰就是一個可持續的過程,直至碳中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技術進步爲全球的減排,爲控制全球的氣候變化創造了新的經驗,也可以用於整個世界。
第三個問題,對未來的前瞻。
我們注意到現在全球化正在面臨着挑戰,去全球化和全球化正在博弈之中。俄烏衝突實際上是一個博弈的產物。在這個產物中間出現了一個新的去向,我們注意到全球的經濟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這個變化用兩個“背離”來描述。一個背離是因爲俄烏戰爭,俄羅斯經濟向西走的努力受到挫折,開始了向東,尤其是俄羅斯的廉價能源更是眼光向東發展。與此相關的,在歐洲地區由於缺少俄羅斯廉價能源的支持,使得它的工業陷入了嚴重混亂,特別是化工工業,也有外遷的傾向。巴斯夫宣佈永遠在中國建廠,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另一方面,在亞太地區中美的博弈在日益之加重,也產生了一種脫鉤,特別明顯地體現在中美貿易上,但是現在東盟已經取代美國,成爲中國第一大出口目的地。
中美中間這樣一個產業脫鉤和俄羅斯向東看,它帶來一個新的地緣上的變化,這個變化是由過去的東西產業佈局,有可能會轉向南北產業佈局。換言之,“一帶一路”有可能成爲產業鏈重組的一個現實的路線。怎麼講這個問題?我們看到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正在擴大,而且上海合作組織本身是一個能源、資源的富集地。與此同時,在東南亞之以東盟爲基礎的RCEP今年建立,包括15個國家的一個組織,東盟以勞動力便宜著稱,產業下游正向這個地區轉移。處於這兩個地區的樞紐,中國本身又是“世界工廠”,特別是“基礎原材料生產”見長,這就有可能形成一項縱觀歐西亞大陸的新的產業鏈條,而低碳技術恰恰相應在這個產業上使它更具有競爭力。這就是爲什麼在俄烏衝突以後,突然發現人們在這個產業上大大集中,出現了上海合作組織擴員和RCEP建設加速。
由此,如果中國的低碳技術和這樣一個產業鏈重組夾雜到一塊兒,反而能維護經濟的全球化。換言之,經濟的去全球化是這樣一個產業鏈重組的原因、背景,經濟全球化是這個產業鏈建成的一個原因和背景,兩個同出一源。在這個意義上,它現在擴大了低碳技術的應用市場。如果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全球都開始在這樣一個市場上進行投資,在這個市場上進行建設,低碳經濟就成爲一個新的經濟全球化的引擎,推動着整個經濟強勁地可持續地復甦,這是今年20國峰會的一個主題,是共同的復甦。因爲這樣,我們低碳經濟的發展就成爲全球經濟新的引擎。
我在去年的論壇中特別提到,《巴黎氣候協定》所講的2050年氣溫控制在2度以內爲目標的話,我們預計中國的投資至少在100萬億以上。如果說溫度上升控制在1.5度以內,它的投資至少需要138萬億以上。如果再加上“一帶一路”的建設,會有更多的投資,會有更大的市場。如果這些市場全球都共享,“一帶一路”的目標的實現中,共商、共建、共享,建立人類的命運共同體,這也是一定範圍的經濟全球化。中國用低碳技術來建設“一帶一路”,也是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的必然選擇,這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上就是我的發言,謝謝大家!
// 人大重陽
RDCY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爲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微信號|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