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鋼市短中長期挑戰仍多

自2022年下半年起,鋼鐵業就步入寒冬,主因在於大陸鋼廠產能過剩,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滑。而進入2023年之後,又因爲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原本大家期待的疫後基礎建設執行狀況不如預期,導致鋼鐵業上半年表現一直很掙扎。

近期,亞洲各大鋼廠陸續調高盤價,似乎讓人嗅到一絲「鋼市將回春」的味道,國內龍頭中鋼更是帶頭表態,指出鋼市已築底,接下來就將平緩向上迎接傳統旺季的第四季。不過各家業者對於下半年的看法兩極,有人支持「明天會更好」,但也有人「看衰」表示,現在中、下游業者不敢下太大、太長的訂單,就算庫存略爲不足也不願下長單,就是擔心鋼市若未如預期反轉向上,庫存太多反而會拖累營運。

這也就是短期鋼鐵業面臨的困境:景氣好壞說不準。各大業者普遍認爲,短期內鋼鐵業要迅速復甦,只能仰賴兩件事:俄烏戰爭儘快結束,以及大陸落實救房地產。

若俄烏戰爭能愈快結束就能愈快開始戰後重建工作,而戰後重建將需要大量鋼鐵支持,需求提高了,價格自然也會趨穩甚至上漲。戰爭結束,天然氣價格回跌,歐洲各國民衆也纔能有多餘的消費支出,同樣有助於鋼鐵業。而大陸雖已宣示要救房地產,但實際作爲並不明顯,若能真正落實,同樣也會提高鋼鐵需求,帶動產業復甦。

然而,鋼鐵產業還有中、長期的困難必須克服,就是排碳議題,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10月就將試行,要求進口商必須申報碳排,2026年將正式實施,屆時如果沒有購買相對應的CBAM憑證,產品將無法進入歐盟。美國的CCA(清淨競爭法案)則已經通過二讀,若全案通過則預計明年1月上路並開始徵收碳稅,課徵的對象包含美國當地生產製造及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產品。

衆所皆知,鋼鐵業屬於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的產業,雖然國內許多大廠因爲產品外銷歐、美,早已被要求要提供相關排碳數據,甚至已着手改建設備以減碳,但中、下游還有不少廠商纔剛起步,面對逐漸嚴苛的排碳標準若設備無法及時到位,恐怕就得花更多錢繳交碳稅,或去買碳權交易,勢必拉高營運成本而侵蝕獲利能力。

也因此,鋼鐵業者在能源使用上最佳的方案就是使用綠氫、綠電,從源頭減少排碳,但目前國內能提供綠氫、綠電的業者寥寥可數,僧多粥少,想買未必買得到,形成鋼鐵業中、長期亟待克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