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大陸經濟底氣

旺報社評

中美貿易戰2.0登場,對逐漸走出谷底的大陸經濟而言,當然不是一件好事。去年大陸經濟得以保五,出口厥功甚偉。2024年大陸出口成長7.1%,較2023年大增6.5個百分點,金額更創歷史紀錄的25.5兆人民幣,對經濟增長貢獻達30.3%,寫下自1998年以來27年來的新高,拉動GDP成長1.5個百分點。

內需規模龐大 活力十足

然而,川普關稅2.0強烈逆風迎面襲來,去年依賴出口拉擡經濟增長,今年勢必不能持續,未來4年若關稅進一步拉高,出口甚至可能出現逆轉而拖累經濟成長。畢竟美國是大陸主要出口國,2024年對美出口金額高達5247億美元,佔比14.7%,僅次於東協的16.4%。美國全面加徵關稅對大陸出口衝擊,絕不容小覷。

除此之外,中美衝突加劇,影響的不只實體商品出口,金融面的資金外流壓力,也會隨之加大,不利外商投資與經濟增長。大陸商務部統計指出,2024年大陸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爲8262.5億人民幣,不僅年減27.1%,創史上最大減幅,也是連續兩年衰退,對大陸經濟穩定不利。

不過,不能低估大陸經濟的底氣。去年大陸出口強勁,關稅戰前夕的短期需求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是2023年開始的新質生產力產業升級政策奏效。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雖招致外界批評,認爲國家補貼力量太強、干預市場過深,但不能否認,這種中國獨有模式大幅提升了生產力,成爲中長期經濟增長的底氣。

儘管近年受到疫情及房市低迷影響,市場信心在谷底徘徊,未能快速恢復,但大陸內需規模龐大、活力十足,消費及投資兩大構成要素對大陸經濟貢獻強大。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統計,2024年最終消費及投資支出對大陸GDP貢獻率分別爲44.5%及25.2%,合計69.7%,雖較上年度下滑,但仍將近7成,足見內需舉足輕重,遠遠超過出口。

若把時間拉長,近10年(2015-2024)消費及投資支出佔GDP比達91.3%,足見大陸內需市場規模龐大。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消費及投資(資金需求)的主要來源爲儲蓄(資金供給),儲蓄愈多消費及投資潛力愈大。隨着大陸改革成功帶動經濟起飛,居民儲蓄也大量累積。截至2023年,大陸居民儲蓄率幾乎都落於36%-45%之間,是全世界儲蓄率最高國家之一。

短期關稅壓力 不足爲懼

大陸經濟的另一個底氣在創新,根據美國研究機構的數據,2020年大陸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科系畢業生是美國的4倍以上,自2018年以來,各大學增設了2300多個AI學程。到2022年,全球近一半頂尖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大專院校,而來自美國院校的比例僅約18%。大陸年輕人的創新能量不但打造出DeepSeek科技成就,也創造了《哪吒2》大陸電影「史上最強春節檔」。

這代表大陸擁有充分的資金、創新能力與消費和投資潛力,目前只是對短期景氣看法保守,不敢將儲蓄轉換爲消費與投資。這給了北京一個啓發,好好思考如何設計機制、提出政策誘因,讓民衆及企業願意把錢拿出來消費與投資。

這也表示,短期的關稅與科技打壓壓力不足懼,真正驅動大陸經濟增長的關鍵是內需消費及投資,而非出口。只要讓內需市場活絡起來,大陸經濟就可以慢慢步上坦途。「勤奮」是中國人的特質,過去30年北京對教育與科研的投資已開花結果,活絡市場信心之道無他,惟大膽相信市場的力量而已。

外界唱衰中國經濟30年,但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的韌性遠超過世人的想像,不需要對大陸短期經濟逆風太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