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FF現場實錄:在影像中建立複雜的能量場
NOVA新星競賽單元 第1組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
NOVA新星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 影評人選擇獎
█ Corte | 與進與退
2024|0:24:01|Italy;Germany
English;Italian
世界首映 World Premiere
六位千禧一代年輕人來到意大利阿爾卑斯山的一處舊工人度假村,拜訪著名作家諾埃爾·裡卡爾迪。諾埃爾對年輕一代充滿好奇,便邀請他們共度夜晚,享用美食美酒,並展開討論。然而,隨着話題深入,政治分歧逐漸顯現,引發了一場代際衝突。在緊張氛圍中,諾埃爾竟以懦弱的暴力方式迴應。次日清晨,其中一位年輕人,與對老知識分子頗有看法的瑪利亞,一起對他進行了一次上門拜訪。
Magdalena Mitterhofer
馬格達萊娜·米特霍弗
馬格達萊娜·米特霍弗 (Magdalena Mitterhofer) (1994年,意大利)是一位現居柏林的導演和藝術家。她的創作結合了戲劇、電影和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着重於在特定場地中探索周圍的建築和社會政治結構與觀衆之間的關係。馬格達萊娜在柏林藝術大學獲得了希託·斯泰耶爾班的美術碩士學位,並曾在東京多摩大學學習新媒體。2021年,她共同創立了遊牧式表演項目“lament.tv”。她的作品曾在柏林人民劇院、朱莉婭·施託謝克基金會、柏林當代藝術研究所(KW)和維也納舞蹈區等地展出。
Magdalena Mitterhofer
《與進與退》導演
其實在過去5年間我也是一直在寫戲劇,因爲我本身就是戲劇出身,大家都知道戲劇裡有很多獨白,在我的故事往好的方向發展之前,老年作家路亞一直是有大段獨白,我希望無論是片中的女性角色還是觀衆,都能夠感受到他的語言暴力。其實那位演諾伊爾的演員本身也是肢體戲劇出身,比較符合我想呈現的劇場的感覺。其實暴力會有不同的形式,包括言語和肢體上的暴力。
《與進與退》截幀
其實暴力元素的設計從一開始就是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電影從前半段過渡到後半段更實用的部分,你總是需要有一些激勵事件讓電影的方向有所轉變,比如情色、幽默元素等等,我自己其實比較喜歡建立這種複雜的能量場,並在其中鼓動角色。
我們拍攝的地點本來是個國有石油公司,是上世紀60年代社會主義時期的一個項目中建的一個度假村,它的建築設計特別不一樣,在當時算是比較時髦的,所以大家看到片中非常大的字幕是因爲我們也希望把建築、屏幕上字體的平面設計結合起來,做的更有意思一些。
映後現場
█ 另一片花園
A New Garden
2024|0:22:52|Germany
German
亞洲首映 Asian Premiere
12歲的露卡偷溜出家門,逃離家庭和與自閉症妹妹之間的壓抑日常。在新的社區閒逛時,她結識了一位農場女孩,並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這段新的友誼上。
Lea Marie Lembke
莉亞·瑪麗·倫布克
莉亞·瑪麗·倫布克(Lea Marie Lembke)在柏林長大,曾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哲學和電影。她積累了豐富的影視行業經驗,擔任過助理導演、選角協調員以及製片助理,爲多部知名影片製作服務。自2019年起,她開始在巴登-符騰堡電影學院主修導演。2021年,她在巴黎的拉·費米斯電影學院完成了一個交換學期。她的短片《捉鳥》在第73屆柏林電影節的“Generation 14plus”單元首映。
Lea Marie Lembke
《另一片花園》導演
我其實是從我自身的家庭去開始着手考慮這個故事,因爲我的父親又重組了家庭,我就有比較小的弟弟妹妹,一個8歲一個11歲,我姐姐是患有自閉症,所以我是從觀察自己的家人開始,其實他們是彼此相愛的,但同時關係中是會有一些衝突和矛盾需要去解決的。
在調研的過程中,我也諮詢了包括心理學家和其他專家,在柏林是有比較好的這方面的項目,比如說如果小朋友的家人需要特殊照顧,或者有特殊需求的話,心理專家就會幫助他們去更好地瞭解自己和家人的需求,就可以更好地與家人相處。
《另一片花園》截幀
因爲短片的篇幅有限,所以不可能系統地呈現自閉症患者的所有細節,但是希望在她爆發的場景中讓大家對於她的狀況有一些瞭解。但這個故事歸根結底是講是一個小女孩在的家庭關係的一些問題,所以她希望出去,通過一些跟別人的關係去更好地發現自己,雖然之後她做的事情有點過,但是回到家裡後發現家人依舊很愛自己。
我更多是想跟隨開車的主角去看她的行動,因爲演這個角色的小朋友當時才12歲,面對未成年演員,我的做法就是多拍幾條,去做不同的嘗試,我在她每一次表演中希望能夠找到真實的時刻,沒有表演痕跡的時刻,因爲德國新社團規定未成年的演員每天只能工作三個小時,時間是非常緊,爲了節省時間,就沒有設計很多不同的場景,而是希望同樣的一個場景可以多拍幾條,在其中可以找到更好的表演。
映後現場
SIPHON虹吸單元 第3組
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
█ 這不是
This is not
2024|0:04:30|Poland, UK
English
亞洲首映 Asian Premiere
這部影片對讓·鮑德里亞在其最後一篇論文中提出的萊布尼茨問題進行了碎片化的反思:爲什麼無比有更多的東西?
Slawomir Milewski
斯拉沃米爾·米萊夫斯基
斯拉沃米爾·米萊夫斯基是一位生活在倫敦的波蘭藝術家和電影製片人,出生於1979年。他在波蘭波茲南的美術大學完成了碩士學位,並獲得了法國雷恩第二大學的獎學金。他的影片在北美、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多個電影節和展覽中展出並獲獎。米萊夫斯基的影片作品包括《樹莓人》(2022年)、《年輕人的半身像》(2018年)和《對無延遲存在的懷念》(2018年)等。
Slawomir Milewski
《這不是》導演
我自己不是很喜歡使用檔案影像,所以都是用了自己拍攝的真實的影片。說到亞歷山大·克魯格的作品我也不是很瞭解,包括戈達爾,我努力看了很多次他的片子,都看不太下去。關於檔案的部分,首先我會經常去不同的電影節,喜歡關注這種不同地方的景象,所以說每次去電影節的時候都會拍攝一些素材,拍攝一些照片,包括這次來到 798,參加北京國際短片聯展,也拍攝了一些素材,同時也有一些從自己之前的影片來的素材。
另外是與舞者的合作,我其實經常跟現代舞者合作,尤其是在這個片子裡面進行表演的Rumi Adam,她是住在柏林的一個舞蹈藝術家,我們是通過中間朋友的介紹所認識的,她不僅是嘗試過當代現代舞這一舞種,包括弗拉明戈,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對於影像來說,用舞者的身體的律動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方式,但如果能用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方式去拍攝影片的話,爲什麼不能這樣做呢?
關於這種製作方式下,我的身份問題:電影首先是一個尋找個體定義的一個過程。對我來說,我之前是學習的純藝術專業,我是用電影作爲一種介質來表達我自己,其實並不是很在意這個定義到底是什麼,管它叫film還是叫movie,還是叫其他的什麼,這主要是一種介質,對我來說使用這種方式,第一是關於尋找我自己的個體身份,還有一個是關於更加廣闊的我們作爲人類的境況,所以我通過影像的表達,首先在向內問話:“我是誰”?然後再問“我們是誰”?我並不是只關注故事電影,這種電影中其實也沒有傳遞什麼真正的信息。簡而言之,我的位置就是在這兩者之間。
關於使用膠片以及數字媒體的媒介方式,做電影的方式。其實我發現有一些當下的實驗電影很多時候特別執着於使用膠片,有些人選擇數字媒介是因爲他們可能也不太會用膠片,但我個人並不是特別喜歡這兩種方式的任何一種,對於電影來說,可能16mm的膠片可以提供一種深度,或者是一種更有材質的感覺,但同時現在的數字媒體不斷更迭,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技術上新的增長。我其實面對對於膠片介質的癡迷,有的時候會抱有一種挺好笑的態度,其實這種方式已經過時了。我舉一個繪畫史的例子,跟電影做一個類比,在藝術過去的100年曆史之中,技術與時代是不斷地更迭的,因此媒介與形式也都在變化,我並不希望自己被禁錮在某種非常特定的歷史階段內,我想不斷地去嘗試新的東西。
映後現場
SIPHON虹吸單元 第1組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 向春天訴說
Tell It to Spring
2024|0:07:15|US
No Dialogue
世界首映 World Premiere
《向春天訴說》是一部混合短片,利用超8毫米的膠片物理特性,將其轉化爲多層次的動態影像。在微距和特寫鏡頭的探尋下,美洲東北部春天生命和能量在植物與水、光之間悄然傳遞。通過後期製作,把自然空靈特質與親密的身體表演交織在一起。膠片的齒孔變爲微型框架,創造了容納圖畫和微視頻的小窗口。窗口內身體表演者的每一個細微動作,如同春天的微風輕撫,與周圍的植物進行無聲的對話。實驗方法延伸到底片邊緣--齒孔外側的編碼(通常用於膠片信息的逐幀特定識別)轉化爲具象詩。詩句如呢喃般顯現在膠片之上,帶有一種自省與反思的意味。
Juyi Mao
茅居一
茅居一是位藝術家和電影製作人。他運用表演性的時基媒體創作,通過解構藝術創作的層層面紗,揭示並質疑藝術的隱藏結構與常規。他的作品近期在B3移動影像節、aCinema以及匈牙利實驗電影節放映,且曾在包括布魯塞爾ARGOS、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阿姆斯特丹ROZENSTRAAT等國際藝術場所展出。他是2023年麥克道威爾文藝營的獲獎者,曾參與米萊藝術、NARS基金會和佛蒙特工作室中心等藝術家駐留項目。
茅居一
《向春天訴說》導演
我使用超8(super 8mm)的負片拍攝了很多植物的特寫和微距影像,因爲超8實在太小了,它的寬度大約相當於小拇指甲蓋,相比之下,16毫米膠片則約有大拇指指甲蓋寬,所以超8的畫面是比較粗糙和模糊的。在掃描過程中,我發現其實可以把整片的超8影像掃描下來,同時我意識到可以進一步利用其他空間,加入一些其他圖像,比如繪畫和文字,由此創造出圖像之間的交織效果。所以我將左邊的齒孔窗口作爲第二層圖像。關於構圖,我在幾年前看過一部1970年的意大利電影《同流者》,主人公在懺悔室裡懺悔,另一邊有一個類似牧師的角色。這樣的構圖場景啓發了我將它運用在這部影片中。
茅居一展示《同流者》構圖
這個項目的創作初衷源於我這兩年越來越傾向於待在自然環境中,社交媒體上頻繁出現的戰爭與暴力圖像(尤其是以色列與加沙的衝突)讓我更想要逃離,我經常前往溼地公園和植物園,並在這些地方感受到慰藉。與此同時,我在影片中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手部動作的運用是比較開放的,它可以是溫柔的,也可以蘊含着暴力性。人的手與植物的枝幹、花朵的末梢具有相似性,它們的交互構成了對自然破壞的隱喻和對暴力的象徵。具體在手部動作和植物的對話上,我的選擇更多是基於視覺節奏和構圖的考量,使用了一些沒有明顯意義的畫面。
《向春天訴說》截幀
影片中的聲音設計與音樂製作是我自己完成的,前1/3的部分我通過氛圍音樂來營造環繞式的空間感,然後過渡至田野錄音和擬音效果。約2/3的地方則加入了動物場景(如鳥鳴與昆蟲聲),再通過琶音和打擊樂的組合傳遞出生命力與歡快的節奏。之後進入了靜謐的階段,有幾秒是完全安靜的,來製造呼吸的空間。再從抽象的音樂逐漸過渡到寫實的自然聲音,最後以春天鳥鳴的真實錄音作結。片名《Tell It to Spring》象徵着向春天訴說,儘管沒有語言和對白,但我通過鳥鳴與音樂來傳達情緒,影片的基調也圍繞着一種反思與自然慰藉的情感展開,保持着一種整體的內斂與沉思。
主持:桑霓 丁大衛 婁白楊
現場翻譯:丁斯萌 桑霓
錄音與整理:周菁晶
攝影:滕天琪 黃睿 陳堅
滑動查看更多BISFF2024映後現場圖集
BISFF2024片單信息
請持續關注BISFF2024
官方網站:www.bisff.co
BISFF 北京國際短片聯展
我們讓全新的影像在中國發生,將“短片”的概念延伸至創作的各個領域,在電影和藝術中尋求結合的可能--豐富前衛,不拘一格--讓真正的才華在人們面前得以呈現:我們是站在影像前沿的觀察者和思考者,也是推動者和冒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