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退出“黃金時代”來了?
2024 年的一級市場,喧鬧與冷靜並存。喧鬧的是,從國辦創投十七條到併購系列政策,爲創投行業募投管退四大環節都帶來了政策春風,新質生產力概念提出所帶來的對硬科技領域空前的關注,也爲創投機構找到了全新的機遇賽道。冷靜則是,在市場環境以及政策環境的持續變化之下,不少投資機構都採取了審慎的態度,以及相應的暫緩出手。
年關將至,創投日報試圖從具身智能、大模型 / 人工智能、併購退出等系列年度熱點切片,進行回顧盤點,以圖通過系列報道,爲讀者還原出一幅有關 2024 一級市場的全面圖景。
併購無疑是今年最喧鬧的熱點。但喧鬧之下,我們發現,目前併購退出佔比依然不足3成。也就是說,當下最如火如荼的資本市場熱點,與VC/PE的關聯度其實並不大。正如一位基金管理合夥人在採訪中所言:如果說IPO退出是獨木橋,那麼,併購退出依然是投資機構需要努力才能邁過的“檻”。
自年初 邁瑞醫療 (300760.SZ)收購科創板上市公司 惠泰醫療 以來,“併購”逐漸成爲今年IPO退出難下的關鍵詞。
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併購退出渠道佔整個退出市場的29%,較2023年上升3%;相反,IPO退出渠道佔比爲44%,較去年下降14%。
一“升”一“降”中,折射出市場趨勢的變化。一位中等體量基金的管理合夥人在接受創投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併購退出越來越被看作是大趨勢,但實際上目前併購退出佔比依然不足3成。由此,如果說IPO退出是獨木橋,那麼,併購退出依然是投資機構需要努力才能邁過的‘檻’。”
01 併購交易火熱,VC仍在猶豫
自9月24日證監會發布“併購六條”之後,A股上市公司併購活躍度持續攀升。隨後,深圳、安徽、上海等地相繼發佈併購相關的鼓勵政策,這爲併購重組再添一把火。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15日,今年以“A股上市公司”爲參與主體的併購事件高達2200多起。其中,半導體領域的併購事件最多,達到197起;其次是機械設備行業,達到170起;第三名爲生物醫藥行業,有125起。三者合計近400起。
就交易金額來看,兩筆最大規模的併購事件是: 中國船舶 工業換股吸收合併中國船舶重工關聯交易預案,以及 國泰君安 吸收合併 海通證券 事件,交易規模分別達到1151.5億元、976億元。
然而,上述“熱門”併購交易賽道和“高額”併購交易案例,與VC/PE的關聯度並不大。
創投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併購交易最活躍的半導體領域,有VC/PE參與的退出事件僅約50筆,在197起總事件數量中佔比不足30%。以今年10月, 中光學 (002189)收購控股子公司南方智能的少數股東股權爲例,退出方爲 極米科技 和日本泰可諾,兩者均爲產業方,與VC/PE無關。
上述中等體量基金的管理合夥人對創投日報記者表示,雖然上市公司併購事件火熱,但投資機構期待的“併購退出潮”並沒有出現。
“估值與價格,是投資機構們最關注的問題。”上述中等體量基金的管理合夥人坦言,一般而言,準備衝刺IPO的企業,估值都不會太低,如何平衡Pre-IPO輪投資人和以及前兩輪投資人的利益,是多方需要協調的事。
比如,近期被 匯頂科技 計劃收購的雲英谷科技,去年曾衝刺A股IPO。該公司累計完成9輪融資,集結了包括小米、哈勃投資、京東方等衆多知名投資人,背後的機構股東方多達50個,公司估值達到85億元。類似這樣的融資輪次多、外部機構股東衆且估值高的明星公司,在前些年半導體領域發展火熱時期誕生不少,它們在收併購交易實際操作過程中無疑牽涉更多方利益的溝通協商。
創投日報記者瞭解到,在上市公司的併購投資中,給予標的企業的估值都不會太高,一般是淨利潤的10倍-20倍之間;或是併購投後估值定爲20億元左右。
仍從最火熱的半導體併購來看,在197起併購事件中,有146起事件的併購投後估值都在20億元以下,佔比74%。另有13筆,併購投後估值大於20億元,但也在30億元之下。
20億元左右的估值,意味着可能只有早期機構才能從併購退出中賺取收益,而中後期投資人只能“流血”退出。另有早期投資人對創投日報記者表示,如果退出路徑變成以併購爲主,早期投資承擔的風險與最後收穫的投資倍數,存在較大落差。
“100倍是VC投資可以觸摸到的最高倍數,而併購退出倍數只有幾倍,風險與投資收益的不匹配,使得早期投資人開始算併購退出的‘賬’。”
由此,爲什麼要併購退出,成爲投資機構們第一道要做的“選擇題”。
02 政府、國資、上市公司積極出手
對於投資機構而言,併購退出雖然還有分歧,但新趨勢下,政府、國資、上市公司正在積極出手。
上海市近期發佈的《行動方案》提出,力爭到2027年,落地一批重點行業代表性併購案例,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培育10家左右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上市公司。同時,提出用好100億元集成電路設計產業併購基金,設立100億元生物醫藥產業併購基金。
除了上海,深圳、安徽也出臺了相關“併購重組”的政策和指導意見,均提及支持鏈主企業、上市公司發起參與併購重組基金設立,向新質生產力轉型。
一位從事併購基金的投資人士對記者表示,5、6年前,市場上就出現過一輪併購熱潮,上市公司是併購主體,但最終的效果並不理想。“究其原因在於上一輪併購浪潮中,上市公司是以資本運作型併購爲主。”
而這一輪併購潮,則是以戰略整合型併購爲主。
在該位併購基金投資人士看來,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有1700多家公司銷售收入不足10億元,同時內生增長不夠,營收增長從20%下降至個位數。“但上市公司的現金流儲備非常高,高達11萬億人民幣且還在增長,這在資金上爲併購交易創造了條件。同時,從做大做強的角度考慮,上市公司們也有併購的動力。”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增長,在個位數以內的公司達到3585家,佔到目前5376家上市公司總數的66.6%;對應地,A股上市公司淨利潤增長在10%以內的也達到3476家,佔總數的64.6%。
雖然上市公司有戰略整合的訴求,但投資機構手中又是否有適合的標的,讓上市公司“心動”,成爲接下來的問題。
一位參與過併購交易的投資人士表示,從雙方需求看,目前VC機構手中有大量存量項目,企業創始人心態也開始變化,願意通過併購退出,“但市場上的多數項目,都不是特別符合標準,特別是盈利性方面。”
創投日報記者瞭解到,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併購重組交易,主要以盈利性考覈爲主,淨資產爲輔,加上適當的成長性。
例如,近日聯創光電就終止了對聯創超導的股權收購。原因之一是“標的公司實現的未經審計的主要財務數據,與前期資產評估報告中測算的2024年業績預測數據全年目標差距較大。”
上述投資人士進一步表示,目前VC機構主要是投科技,而這類資產大多是輕資產、虧損的成長性公司。“由於輕資產的特性,企業的固定資產較少,因此傳統的以淨資產和盈利性爲主的估值方法評估,難以適用於這些企業。部分收購也會因盈利性因素而終止。”
截至目前,在全面註冊制下,創投日報記者注意到,2023年修訂後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已將上市公司重組有利於增強持續盈利能力修改爲“持續經營能力”,弱化了重組標的盈利性要求,爲上市公司收購優質未盈利標的預留了制度空間。今年9月的“併購六條”,對跨行業併購、未盈利資產收購以及可能形成同業競爭及關聯交易的併購重組行爲,做了進一步放寬限制。
針對科創板上市公司,今年6月發佈的“科創板八條”明確,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着眼於增強持續經營能力,收購優質未盈利“硬科技”企業。不過,其中也明確了,科創板上市公司收購未盈利企業,應當充分說明交易原因和必要性,交易對提升上市公司資產質量和持續經營能力、增強公司“硬科技”實力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03 併購浪潮下,VC/PE該如何參與?
不過,從大的方向上看,在收併購交易中,併購基金或者VC/PE與上市公司等一系列交易主體之間,並非競爭關係。那麼,在這波併購浪潮下,VC/PE又該如何進一步參與?
一方面,有部分投資機構表示,要設立併購基金,而也有投資機構表示,不會通過併購基金來做併購交易。最重要的原因是,通過併購基金參與,意味着把資產“裝進”自己的口袋中。
“一旦‘裝進’口袋,這涉及到具體的運營。這對於部分VC機構而言,是沒法參與、進行的。”上述參與過併購交易的投資機構人士表示,因此,直接通過併購交易股權退出,仍是大多數VC/PE參與併購交易的路徑。
有併購基金的路威凱騰,其董事總經理艾天則認爲,從交易本身來看,多數大型企業都通過併購交易來做大做強。“但上市公司要做好併購,依然有一個過程。多數上市公司是家族企業,在職業經理人、決策度、實踐經驗方面匹配不了。因此,併購基金將成爲其中關鍵一環。”
但艾天認爲,從量變到質變,國內的併購基金和併購交易,依然有很多生態環節需要建立。“特別是專業的併購人才較少,國內銀行參與的併購貸款的體量仍需提高,併購交易的資金成本需進一步優化等,同時作爲投資人,需要正視併購退出的收益回報。”
與上述VC投資人士所談到的一樣,多數有併購交易經驗的投資人士表示,併購交易不會有10倍、100倍的投資回報,2-4倍的回報倍數是併購交易的普遍水平。“哪類機構適合參與併購交易,這都需要根據機構自身的情況來考慮。”
另一位從事併購基金的投資人士則認爲,隨着併購交易的活躍,交易的複雜性也隨之而來。
“目前,市場上可供交易的資產多了,這是好事。但這些標的或多或少都存在債務、優先股回購、經營發展遇到瓶頸等問題,這對併購基金和併購團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法律、稅務上,以及不同利益人之間的訴求上,都有新變化。”
德弘資本董事總經理王瑋認爲,除了上市公司,近期注意到國資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併購行業中,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發展趨勢。“國資的介入爲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並在某些情況下能夠帶來政策層面的支持。一些國資願意通過‘買資產’的方式,來鞏固、推進產業鏈的發展。”
以“最牛風投”合肥國資爲例,創投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10月,擬以6.6億元出手文一科技,後者所在的半導體塑料封裝設備領域是半導體關鍵環節之一。
截至目前,併購仍是市場熱議的話題。對於VC/PE來說,也有部分期盼的是非控股類的併購機會。在非控股型併購流程上,鬆禾資本創始合夥人厲偉建議,證監會在支持上市公司併購硬科技企業時,可以採取更加創新的方式。
“資本市場應該對硬科技投資,應給予更多關注,尤其在證券市場方面。當上市公司發行5%以下股份收購硬科技企業,能否允許上市公司通過簡化程序進行併購,從而更有效地推動硬科技投資的發展。”厲偉談到。
對於未來,多數投資機構認爲,國內併購市場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爲在交易端,併購事件正從之前10%不到,增長到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