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水生植物海菜花在洱海流域重新綻放

中國日報8月23日電(記者 鄭金冉 彭超 黨賀)隨着近年來雲南省生態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該省洱海流域水質持續提升,瀕危水生植物海菜花重新在洱海流域連片綻放,人工種植的海菜花面積也在不斷擴大。

作爲洱海主要水源地的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探索“以溼養溼”模式,將人工種植海菜花作爲綠色生態產業進行扶持和培育,該縣人工種植海菜花面積已達3000畝,年產量5400噸,產值3000餘萬元。

據洱源海菜花產業研究基地負責人、環保工程師段從貴介紹,海菜花是中國特有的水生植物,曾廣泛分佈於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的湖泊、河流和池塘中。受人類活動及生態環境變化等影響,其分佈範圍日漸縮小,成爲瀕危物種。洱海流域水質的提升,爲大面積開展人工種植海菜花打下了基礎。

海菜花是一種廣受大理人民喜愛的食材,當地人將海菜花的莖葉入菜,加上芋頭製成當地名菜——海菜芋頭湯,炒菜、涼拌也是比較常見的吃法。

段從貴說,海菜花的營養價值很高,主要體現在它的植物蛋白含量高,甚至堪比大豆,同時膳食纖維含量極高,因此對減肥人羣極度友好。“更難得的是,海菜花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只能在水體潔淨、透明度較高的水體中生長,不能使用農藥和化肥,這使它天然就是一種綠色生態食品。”他說。

據洱源海菜花產業研究基地總工程師鍾嵐介紹,海菜花既能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又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我們試過種植很多品種,包括空心菜、蓮藕、慈姑等。但這些作物都有弊端,比如空心菜,不使用化肥農藥的話,缺乏經濟效益。”他說,海菜花正好是一種完美契合溼地有機生態的經濟作物。

鍾嵐指出,海菜花的種植也很容易,一年只需要種一次,夏季每8天可採摘一次,冬季也只需10—15天。該基地種植了500畝海菜花,近期每天能採摘1000斤左右,一盒250克的海菜花,銷售價是10元。

不過,海菜花保鮮期短一直是制約其產業發展的瓶頸。鍾嵐說,傳統保鮮方式海菜花僅能維持3至4天,基地通過與上海交通大學等科研機構進行合作研究,在海菜花貯藏保鮮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將保鮮期延長至 12天。如今,海菜花已遠銷至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

洱源縣右所鎮鬆曲村村民李文全是海菜花種植大戶,他從2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海菜花,是當地最早開始人工種植海菜花的農戶之一。李文全說,海菜花種下去20天就可以採收,也不用施肥,種植成本很低。他現在每年種植90畝海菜花,平均每畝純利潤能達到3000元到5000元。

“現在我們這裡生態好了,能夠種植海菜花的面積更大了。來的遊客越來越多,採購商也越來越多。”李文全說,村裡很多人都種起了海菜花,自家沒有種海菜花的也可以靠幫別人除草、採收掙錢。

按照洱源縣海菜花產業發展目標,到2028年,該縣優質海菜花種植面積將達2萬畝,海菜花產業綜合產值達6億元以上,參與農戶年均收益4萬元以上。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