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嘴巴搶在腦袋之前!說話「三思而後言」 輕鬆避免人際麻煩

▲(圖/Pinterest)

古人云三思而後行,這點套用於「說話」方面也絕對適用。說話前想三次,能幫助自己更釐清接下來要說出口內容,使其邏輯更加完整清晰,並能在思索發言內容的同時仔細審視此話一出可能帶來的後果,以及他人聽到後的感受如何等等。話說出口前至少想過三次,也是種細心、成熟、富同理心的基本表現。

我接下來要說的話有其必要性嗎?

▲(圖/Unsplash@kxvn_lx)

衆所皆知有些話其實並沒有非說不可的必要,有趣的是,大多數人即使知曉這點,仍會選擇把話說出口。可能原因有很多,例如認爲閒聊無妨,又或是覺得雖然沒必要講,但自身的意見很重要,仍想要告訴對方與之交流。若是類似上述情況,那就無須在意接下來要說的話是否有必要,可以接續確認「第二次」。

這些話是否出自於有意識的善意?

▲(圖/Unsplash@priscilladupreez)

搞定必要性的問題後,我們接着來到「正當性」的環節。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是認爲非說不可的話,也需要經過再三思量再說出,以免無意間損人自尊,使他人感到窘迫不適。話說出口前,問問自己「這是出自於好意嗎?」、「講出來的益處是否大於對方將受到的傷害?」以及最重要的「這話是否爲必要的、經過思量的善意提醒?」若以上皆非,那倒也無須堅持說出口。

它能幫助事情往更好方向發展嗎?

▲(圖/Unsplash@awcreativeut)

爲什麼有些明知有其必要、也是善意提醒的話語沒有非說不可的必要?那是因爲,即使前面兩項條件(必要性、正當性)皆成立,它也不一定符合「比例原則」。也就是說,若此話一出所造成的傷害大於對事情的益處,那又爲何非得要說?說話前,以能夠改善現況解決問題出發點,除了顯現你的窩心與謹慎之外,也能少點空泛而沒有實質內容的評論

話說出口前想三次,分別目的是確保話語的必要性、正當性皆成立,以及還要符合「利大於弊」的比例原則。就像有句話所說的「別讓舌頭搶先你的思考」,既然三思而後言能夠替我們省去不少麻煩,又何樂而不爲呢?

延伸閱讀:

別再爲了反對而反對!想法不同是人之常情:比起無謂的批評謾罵,先試着將主觀轉爲善意的建議

聊天時最基本的禮貌,是不讓他人感到窘迫:善用正向引導式發問,用談話關係添加溫度

※本文由女子學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https://share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