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陳澄波釘在228十字架上 長孫:他把幸福畫在畫中
今年爲前輩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記者陳宛茜/攝影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的陳澄波百三特展「走揣・咱的所在」,展出前輩畫家陳澄波最後遺作「玉山積雪」。過去介紹這幅畫會提到其爲陳澄波送給同是228事件受難者柯麟的作品,在此展中卻是介紹「玉山爲何積雪」的臺灣氣候特色,附上陳澄波文字「每天在其下的嘉義市民,實在太幸福了。」陳澄波長孫陳立栢表示,臺灣人是幸福的,「陳澄波把幸福畫在畫裡」。而陳澄波是個幽默、畫中洋溢幸福感的人,希望透過展覽「讓陳澄波不被釘在二二八的十字架上」。
今年是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臺博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推出「走揣・咱的所在」,以陳澄波八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陳立佰表示,該展油畫高度調降至畫中心線爲137公分,此一高度對成人來說不致造成觀賞障礙,對14歲學童來說卻是最佳視角。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39歲時做紀錄片「尋找臺灣生命力」時,生物系畢業的他想以大自然比喻臺灣,便想將陳澄波放入紀錄片中。這次看到臺博館將陳澄波的畫與臺灣的動植物、礦物結合,展現陳澄波如何用畫畫出臺灣最核心的生命力,非常感動。「紅是風,紅是火,紅是心,紅色是我傾吐在畫布上永不止息的歌。」李遠說,陳澄波是用歌唱的心去面對自己的畫,「陳澄波應該是一個很快樂的人,也是一個很幸福的人。」
陳立栢表示,在陳澄波120歲的紀念展之後,他一直思考在藝術史之外,陳澄波的作品是否能找到另一個面向,親近接觸美術界以外的大衆。他選擇與自然史典藏爲主的臺博館合作,「把陳澄波搬進博物館」。展覽以「北迴歸線地標」、「玉山積雪」等陳澄波油畫破題,結合臺博館館藏及魚類、植物等標本,展現臺灣豐富多變的自然現象。
旅居國外30年,陳立栢一直在想如何介紹臺灣的故鄉。他表示,黑潮、季風和北迴歸線這三種自然力在臺灣交會,讓臺灣成爲一個宜居的環境,是一種「幸福的狀態」。「我想讓年輕人瞭解,在這個地方、幾百年前來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幸福的;而這種幸福,100多年前陳澄波把它畫在畫裡」,他找了幾十年,「終於在阿公的作品中把他拉出來。」
陳立栢表示,亞洲許多博物館都來跟陳家談收藏陳澄波作品。但陳家所有子孫經過長期溝通已做出決定,臺灣現在正處於國力最強、最有錢的時候,如果國家願意成立一個「國立近現代美術館」,陳家就會把手上所有陳澄波畫作捐贈給這座美術館。他表示,日、韓、大陸都有國家級近現代美術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則正在蓋,「臺灣是個有臺積電的國家卻沒有這樣的美術館」。
今年爲前輩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記者陳宛茜/攝影
今年爲前輩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圖爲陳澄波生前最後一件作品「玉山積雪」。記者陳宛茜/攝影
今年爲前輩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左爲陳澄波長孫陳立栢,右二爲文化部長李遠。記者陳宛茜/攝影
今年爲前輩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記者陳宛茜/攝影
今年爲前輩畫家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以陳澄波8件原件畫作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記者陳宛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