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竹爲“寶” 創業青年帶家鄉竹子“出海”
看似普通的竹子,在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創業青年熊振華眼中卻是“寶貝”。
“從竹子的物理特性來講,其強度和韌度都要高於普通木材,具有極大的價值潛力。”熊振華說,竹子是優質的建築原材料,若只考慮將其製成竹籤、竹筷等初級加工產品,有些“暴殄天物”。
也正因此,熊振華在研究生畢業後不久選擇投身“竹”海打拼。在他的手中,竹子實現“華麗變身”,使用範圍不僅僅侷限於日用小物件,還能順風出海,應用到國際大型建築當中。
上猶縣是江西省竹產業發展重點縣,毛竹林面積超過24萬畝。看中了竹子的發掘潛力,熊振華2015年召集了10多個“老鄉”返鄉創業。彼時,在市場一衆竹類用品、竹工藝品項目中,這羣青年將目光聚焦在竹類建材,成爲業內一股“清流”。
“儘管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但我們並非孤軍奮戰。”熊振華說,2017年開始陸續有高校科研團隊找到他想一起合作研發,“我們算是一拍即合,想一起在竹業領域耕耘”。
“對於企業來說,我們需要比較準確的數據來滿足市場需求;而對於高校研究團隊,他們也想知道自己的數據與市場需求是否相匹配。”7年來,熊振華帶領公司聯合多所高校的研究團隊攻克了不少難題,“目前,我們公司生產的竹材料產品,使用年限已突破了10年大關”。
在竹材料防腐等問題上取得突破後,他又開始思考新的應用問題,“我們是做建築而不是單純做建材,建築的質量涉及生命安全問題,又該如何保證?”
傳統的竹材料通過加工基本能達到兩米多的長度,這是符合建材領域標準的板材長度。“偶爾有廠家能做到3米,對於裝修建材而言是足夠的,但在建築領域還差得很遠。”熊振華解釋道,比如要做一根竹柱,區別於平面鋪設的竹地板,它不能出現明顯的拼接點,否則會因爲受力問題,結構強度大打折扣。
也就是說,想要做一根安全性強的竹柱,必須得“一體成型”。“但是一根竹製樑柱最起碼要10米左右,而作爲原材料的竹子本身也就3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去解決竹材料的接口問題。”熊振華告訴記者。
經過兩年多的實驗模擬和檢驗,他們最終在我國傳統織布技法中找到了靈感。“我們把竹片切成條狀,就像老式織布機織布一樣,一根根竹條被錯位拼接,最終‘織’成無縫竹面。”熊振華說,通過這項技術能克服拼接點變薄的問題,既保證了竹柱的強度,也能兼顧設計的美觀度。
“這項技術是我們公司的專利設計,我們生產出的竹材料可以一次成型達到16米,也就是單根竹立柱可以達到5層樓高,而且中間沒有拼接,解決了竹材料運用的一大問題。”熊振華介紹。
這些年,熊振華帶着家鄉的竹子出海,到許多國家都安了“家”。據他介紹,其公司能生產超過1500種竹製品,竹類產品銷往美國、丹麥、以色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越來越多的國家瞭解到中國竹材料的優勢,也從中瞭解到竹子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熊振華說。
讓熊振華高興的是,近年來,不僅有越來越多的高校主動提出想要合作研發,政府也提供了不少政策支持與幫助。在上猶縣政府的支持下,其公司探索出“龍頭引領、科技賦能、聯農帶農”的新模式,還帶動了上猶縣當地居民的就業、增收。
實習生 卞良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鳳莉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