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照浪浪「絕育後放回」防治臺灣獼猴?學者這麼說

嘉義大學獸醫系教授詹昆衛說,以絕育方式來防治猴子,可能影響猴子的羣體性。(林業署嘉義分署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人猴大戰持續不斷,至今對臺灣獼猴破壞農作物、侵擾民衆生活仍無有效解方,嘉義縣議員何子凡建議比照流浪動物防治,採用TNVR,透過誘捕、絕育後回置手段,來降低、控制獼猴數量,學者認爲,這種作法有許多問題要考量,猴子智商高又靈活,不是2、3個措施就能解決獼猴族羣擴張。

嘉義大學獸醫系教授詹昆衛表示,曾有學術單位以絕育方式來防治猴子,事後發現,因猴子是社會性動物,被結紮的猴子因有所不同,可能無法參與羣體變得孤獨,且猴子靈活又聰明,會互相學習,抓到一次,下次可能就捕不到。

詹昆衛認爲,TNVR要應用在猴子身上,要考慮很多,包括猴子體型較大,活動力強、有攻擊性,麻醉槍能安全打到的射擊範圍有限,可能變得比較近,反被攻擊機率增加,第一射就中可能性也變得很低,人與動物都有危險性,如捕獲、執行手術後直接回放,猴子可能會破壞傷口,影響復原情況,甚至之後的健康。

詹昆衛說,相信議員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政策實施要考慮的面向很多,特別是執行捕抓的難度很高,還要考慮動保法限制等等,動物防治不是一個口號或2、3個作法就能成功,特別是獼猴問題,還牽涉到社會教育、法規等層層「比較複雜」,產官學應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