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入儲”難在哪

最近,關於比特幣的喧囂再起。

不久前,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名州衆議員提交了一項關於建立比特幣州戰略儲備的議案。至此,美國已有至少10個州正在討論相關立法。

這條新聞可以視作半年前一組消息的後續進展。

2024年7月28日,當時還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特朗普,在比特幣2024大會上表示,如果他能重返白宮,“將把比特幣列爲美國戰略儲備資產”。

對此,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迴應稱,美聯儲無意將比特幣納入其資產負債表。鮑威爾強調,根據《聯邦儲備法》,他們無法持有比特幣,並且不打算尋求修改相關法律。他還表示,這一問題應由國會來考慮,而美聯儲不會主動尋求改變現有規定。

由以上情況可以看到,比特幣“入儲”最直觀的癥結在於法律程序。

正如鮑威爾所言,《聯邦儲備法》從根本上限制了美聯儲涉足比特幣。法律條款對於美聯儲可擁有的資產有着明確且細緻的界定,而比特幣作爲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與美聯儲所需要的資產性質不符。

從美國政治體系的權力劃分來看,國會擁有立法權。這意味着,美聯儲能夠擁有哪些資產,需要國會制定或修改相關法律來明確。美聯儲作爲獨立於政府行政分支之外的中央銀行,雖然有着制定貨幣政策等諸多重要職能,但在資產範疇這一關鍵問題上,必須遵循國會通過的法律框架。

那麼,比特幣究竟無法滿足《聯邦儲備法》哪些限定條件呢?

這就得從何謂戰略儲備資產說起了。

所謂戰略儲備資產,是指國家或地區政府持有的關鍵性資產,持有目標是應對經濟波動、金融危機或地緣政治風險,維護國家金融穩定、經濟安全和國際競爭力。根據現有規定,這類資產需要具備較高的價值、接受度、安全性與穩定性,並且要有充足的流動性。

傳統的戰略儲備資產主要包括三個類別。其一是黃金,憑藉相對稀缺性和較強的抗通脹能力,黃金在很長時間裡都被廣泛認定爲“適宜的價值儲藏工具”;其二是外匯儲備,各國都會選擇幣值較爲穩定的強勢貨幣作爲儲備貨幣,如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等,當然,美元作爲當今國際貿易結算和支付的重要手段,是所有幣種中最爲強勢的一個;其三是特別提款權(SDR),它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根據會員國認繳的份額分配,是一種可用於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債務、彌補會員國政府之間國際收支逆差的賬面資產,價值由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和英鎊組成的一籃子儲備貨幣決定。

而比特幣雖然在較高的價值和充足的流動性方面都滿足要求,但在安全性和接受度方面的評價是分化的。尤其是其匿名性,會給政府監管和調控帶來極大挑戰,這也使得各國對於比特幣的態度南轅北轍。至於穩定性,僅看從2024年11月6日特朗普宣佈勝選至12月5日這1個月,比特幣價格從不到7.5萬美元/枚一路上揚突破10萬美元/枚,和穩定能捱得上邊嗎?倘若美聯儲將比特幣納入其資產體系,一旦比特幣價格再度出現大幅起落,很可能會對整個金融體系造成衝擊。因而,從戰略儲備資產的性質上說,比特幣確實不是合格的選項。

再進一步說,比特幣究竟算不算貨幣,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對於貨幣的性質,經濟學上素有不同觀點。比較主流的觀點有兩種:

第一種觀點認爲,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本質上是一種可以用來交易的一般等價物。基於這一觀點,貨幣最主要的職能就是交易媒介,至於貨幣數量、發行方、幣值都沒有那麼重要。如果以此來衡量,比特幣多少已經具備了“事實貨幣”的屬性。

第二種觀點,也是當前認同度更高的觀點則認爲,貨幣不是商品,其本質是信用。當今世界上信用度最高的無疑是各國中央政府,這就是市場普遍信任主權貨幣的原因。說到底,人們信任的並不是那些花花綠綠的鈔票,而是其背後所隱含的國家信用,而國家信用的背後又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政府徵稅能力。如果以此來衡量,比特幣作爲一種沒有主權信用背書的加密貨幣,難當貨幣之責。

不過,現實經常比理論有趣得多。早在2021年9月7日,位於中美洲北部的國家薩爾瓦多就頒佈法案,成爲全球首個確立比特幣法定貨幣地位的國家。該國政府還推出電子錢包Chivo,爲每位下載用戶預存了等值於30美元的比特幣,一舉將比特幣納入國家經濟體系。

每逢比特幣市場波動劇烈,薩爾瓦多政府總會通過社交媒體發佈比特幣購買公告,爲市場注入信心。據外媒報道,目前薩爾瓦多依舊按照每日買入1枚的節奏“定投”比特幣,目前持倉規模約爲6000枚。

當然,作爲一個小型經濟體,薩爾瓦多政府的戰略更多具有實驗意義。

總體來看,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看好比特幣不假,但要推進比特幣“入儲”的難度依舊不小。未來的比特幣將以何種身份存在於全球金融體系中,還有待時間來驗證。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