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品種混淆 高改場研發春蘭鑑定術

不同春蘭品種幼年期,葉子外觀型態差異不大,增加辨別難度且耗時。(高雄區農改場提供/林和生屏東傳真)

核酸鑑定人員進行春蘭品種核酸圖譜比對。(高雄區農改場提供/林和生屏東傳真)

爲解決春蘭品種純度判定和真僞辨別等問題,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藉由蒐集市面上44種主要品項,着手建立去氧核糖核酸資料庫,成功開發出快速且精確的鑑定技術,讓春蘭經核酸圖譜比對後,可以快速獲得確認。

春蘭爲蕙蘭屬植物,與寒蘭、建蘭、墨蘭等統稱爲國蘭,因植株姿態優雅脫俗,香味悠長可持續近一個月,因此有「王者之香」美譽,向來爲文人雅士玩賞珍品,在中華文化有超過一千多年栽培鑑賞歷史。

臺灣目前栽培產地以南投埔里、后里及屏東鹽埔居多,每年外銷年產值高達新臺幣3億元,外銷國家多爲韓國、大陸及日本等地。

由於春蘭品種葉形態差異性小且幼年期長(3至5年),未開花前很難以植株性狀來區分品種,因此市場上以低價充當高價品種販售,或繁殖過程中種原混雜等事件層出不窮。

爲此,高雄場利用核酸檢測技術,率先採用分析人類DNA親子鑑定的短片段重複序列分析方式,並利用春蘭DNA中簡單重複序列的多樣性,大幅增加鑑定效率。

高雄場長戴順發表示,受檢測的春蘭可不受季節環境影響、植物開花與否,活體或乾燥花等型態限制,只要有綠豆大小的植物體就能在1周內加以確認,若能搭配產銷履歷制度,將可使得優良春蘭的生產與銷售得到更嚴謹有利的保障。

戴順發進一步指出,品種鑑定爲保護智慧財產權及確保優質農產品的有效途徑之一,傳統上多以植物外觀表現型做爲品種鑑定項目,不但耗時、費力且無法滿足即時需求,此項快速且精準的鑑定方法,不僅能維護春蘭業者權益,更可提升消費者的信任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