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開展臺灣軟體產業的開源策略(闕志克)
臺灣軟體產業發展還有進步空間。(示意圖/達志影像)
2021年臺灣資訊電子業總產值約56588億,其中軟體設計業產值約3414億,資訊服務業產值約1119億,也就是說,軟體資訊服務業產值約佔整個資訊電子業產值的8%。這樣的比重在過去10年中變化不大,完全符合臺灣 「硬體巨人、軟體侏儒」的封號。對於臺灣軟體產業爲何羸弱不振,論者各有面向棼雜、解讀迥異的診斷,其中較具說服力的立論之一是,臺灣軟體業始終未能有效模仿臺灣硬體產業征戰世界、攻城掠地的致勝方略: 以ODM/OEM的商業模式,設計製造具世界競爭力的產品。
軟體產業雖然也有類似硬體ODM/OEM的外包(outsourcing)商業模式,但其營收模式偏向項目型(project-based)的結構;相形之下,硬體ODM/OEM商業模式則以產品型 (product-based)營收爲主。一般而言,產品型營收比項目型營收利潤高、成長動能較大、提供公司發展的空間也較多。
因爲硬體產業的商模無以爲繼,臺灣軟體業者只好聚焦國內市場,以爭取公民營標案爲主軸。標案軟體功能需求繁雜、開發時程緊湊,但技術深度與挑戰不高。再加上政府機關與民間公司一味地砍殺軟體標案的價格,遂使臺灣軟體公司普遍意興闌珊、難以茁壯,最優秀的程式師人才亦因之大幅流向半導體業、系統網通業及外商,也就在意料之中。除中國大陸之外,當今世界上成功的軟體公司,幾乎都着眼於開發具世界級競爭力的產品,以競逐國際市場。但臺灣的軟體公司以現有體質,如何能朝上述方向挺進?積極擁抱開源軟體可能是一條終南捷徑。
開源軟體經由羣衆協作開發而成,其源代碼(source code)可以免費下載使用,甚至進一步商業化;然而其軟體品質與後續服務,較諸商用軟體,平均而言,稍遜一籌。臺灣的政府與民間對開源軟體的理解大致僅止於此,且多對其在商轉產品上能有何貢獻抱持懷疑的態度,這樣的認知其實與過去10年來開源軟體的發展軌跡,大相逕庭。
首先,所有被廣泛使用的開源軟體,如Linux、Android、Apache、MySQL、Firefox/Chrome、Open Office等,經由大量的使用、淬鍊和糾錯,其軟體品質、效能與穩定度相較於同類型商用軟體大多是有過之而不及。其次,以免費軟體型式讓使用者自由下載試用,逐漸被視爲取得潛在客戶 (potential customer acquisition)及使用者回饋(user feedback)最有效的行銷手段;如果代碼公開,更可進一步贏得客戶的信任。最後,「基本版免費、進階版及後續支援服務收費」(freemium)的商業模式,讓許多開源軟體公司都成功獲利,甚至上市。有鑑於開源軟體在商業市場與時俱增的吸引力,有些新創公司刻意將其軟體產品開源化,以取得市場與使用者認同;連歷史悠久的商業軟體公司也見風轉舵。舉例來說,微軟甚至將幾個重量級的軟體產品如Windows Core OS、SONiC和 .NET Framework,都一一開源化。
參與開源軟體的運用與開發大致可分爲以下4個等級:
等級一: 將特定開源軟體導入產品開發,並積極回報遇到的軟體錯誤及有待改善的使用體驗。
等級二: 針對特定開源軟體,開發其部件布建(deployment)與管理工具,並提供諮詢、配置與優化的服務。
等級三: 深入理解特定開源軟體的系統架構、核心演算法及程式運作邏輯,以便參與已知錯誤的移除與更正,或加入新功能的開發。
等級四: 啓動一個全新開源軟體的專案,並號召足夠的開發者持續參與並形成社羣。
一般來說,臺灣的產官學研對開源軟體的運用大致仍停留在第一級: 「光使用軟體但不太有貢獻的使用者」。第二級的參與可降低開源軟體使用的門檻,甚至產生圍繞特定開源軟體的支援服務公司。第三級的投入可增強開源軟體的功能和價值,衍生能針對特定開源軟體優化、客制與新增功能的公司。第四級的貢獻者則可擴大開源軟體的應用領域,建立以收取開源軟體freemium營收爲主體的公司。
鼓勵臺灣軟體新創公司積極參與開源軟體的技術開發和生態系統,相信可達成以下幾個推展軟體產業的目的: 第一,經由取得具商業價值開源軟體的第一手開發資訊,新創公司得以逐步壯大自己軟體研發的技術實力;第二,從開源軟體生態圈的聯盟關係與產品佈局,新創公司得以學習如何定位、開發、行銷、販售與支援以國際市場爲標地的軟體產品;第三,藉着與開源軟體社羣坦誠相待的來往,新創公司得以建立拓展國際市場所需的關係人脈,甚且培養出相濡以沫、共存共榮的合作伙伴。(作者爲清大資工系合聘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