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滯洪池難解淹水困境 審計部:1年仍淹至少7次
中央氣象署今(31)日下午針對臺北市也發佈大雨特報,不過根據審計部審覈報告指出,去年截至11月,臺北市因暴雨而發生積淹水15公分以上者計有41次。(本報資料照片)
隨着全球氣候日益極端,臺北市近期也面臨多次豪大雨,中央氣象署今(31)日下午針對臺北市也發佈大雨特報,不過根據審計部審覈報告指出,去年截至11月,臺北市因暴雨而發生積淹水15公分以上者計有41次,其中更有地點位在新建滯洪池範圍內仍常淹水,2023年至少就7次積淹水,要求北市府針對易淹水區域強化排水防洪效能檢討改進。
隨着氣候變遷及極端氣候所產生短延時強降雨,導致災害風險增加,爲降低水患發生,臺北市水利處2023年度編列20億7610萬餘元,推動滯洪池及抽水站興建、更新及維護、雨水下水道縱走調查、沉砂池清疏與維護及水情監測等措施,盼能提升臺北市降雨容受度及強化都市防洪韌性。
不過審覈報告指出,根據「臺北市積水資訊網」資料顯示,2023年截至該年11月底止,臺北市因暴雨而發生積淹水15公分以上的次數有41次,其中積淹水地點「士林區中山北路5段至福林路」、「中山區中山北路錦西街口」、「中山區北安路535號」及「大同區延平北路 1 段 136號」等4處經常發生積淹水,分別有2至3次。
審覈報告進一步指出,且經常發生積淹水地點的「中山區中山北路錦西街口」及「大同區延平北路1段136號」等處,是屬於臺北市水利處興建的「中山錦州人行地下道滯洪池」集水範圍內,該滯洪池已於2021年6月17日完工啓用,但該集水範圍內因暴雨而發生積淹水事件,2023年度就有7次,針對易淹水區域強化排水防洪效能,達成防災韌性目標,將請臺北市政府檢討改進。
水利處表示,中山區錦西街、北安路及大同區延平北路等3處經常積淹水地區業進場改善,士林區中山北路5段部分,因瞬時雨量過大且排水系統容量略有不足,士林官邸北側滯洪池新建工程已於今年3月14日開工,以因應系統容量不足問題,並持續滾動檢討整體防洪排水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