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黃紅單」建物新增25棟 專家提最佳解方

房市示意圖/記者遊智文攝影

花蓮大地震後,全臺黃、紅單「危險建築」增加不少,根據統計,即便不是位於震央且當時震度僅5級弱的臺北市,到今年5月建物也多出25張列管的黃紅單,不少建物都有受損,甚至結構面臨損壞。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表示,建物一旦被列爲黃、紅單「危險建築」,就算事後有補強、銷單,也很難保證下次地震能存活,而且,一旦建物被貼過黃紅單,民衆對於建物居住安全的疑慮就很難消除。此外,雖然拿到黃紅單的建物可以用補強的方式進行修復,但是再怎麼修復也很難回到結構受損前的狀態。

劉永昌指出, 列管「危險建築」中的紅單,是指主結構受損有結構安全顧慮或地基不穩者;黃單則是受損情形無結構安全顧慮,但內部非屬主結構的物件有掉落傾倒傷人顧慮,或鄰近環境有建築物傾倒疑慮可能受波及等情況。

他表示,紅單建物確實要考慮是否拆除作爲主要選項,而黃單則還可以用補強方式進行補救與居住,但是即便補強,多數民衆心裡也會怕怕的,甚至可能影響到房屋的交易價值。

劉永昌表示,比起補強來修復,老屋加速都更重建,纔是目前位處地震帶的臺灣房屋的最佳解方。

不過他指出,現在大樓採用的建築材料,主要是鋼筋、鋼骨及混凝土。這種建築剛性強,蓋出來的大樓雖非常堅固,但也因此地震造成大樓搖晃的時候,最大的彎矩破壞力就會順着柱子集中在一樓柱體上,一旦地震力大過於大樓的結構設計強度時,一樓柱體就容易開始破壞。民衆參與都更蓋新屋,應注意大樓遇強震不倒或強化1F軟弱層的抗震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