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2年591路樹倒塌 民代:提高預算遠端監控防倒樹傷人命
今年8月30日,臺北市一棵路樹倒塌砸中騎機車經過的林姓男子,他倒地頭部重創經送醫不治。記者李隆揆/翻攝
臺北市今年發生數起路樹倒塌意外,不僅造成財產損失,還讓路人受傷、死亡。據統計,北市行道樹有9萬1946株、公園樹有11萬株,2021年至今已倒塌591株。議員指出,公園處投入褐根病防治預算逐年上升,但致病率卻不斷增加,通報病樹處理時間長達1年3個月之久,盼北市府能引進新加坡科技遠端監測技術,避免路樹倒塌害財傷民。
議員洪婉臻表示,北市2006年至今約8000株樹木因褐根病死亡,近2年罹病樹木有2206株,公園處投入褐根病防治預算從2019年的670萬到今年的1769萬,相差2.6倍,但患褐根病的樹木數量卻不見下降趨勢,每年都有逾500株樹木染褐根病,有逐漸上升趨勢。
洪婉臻說,民衆通報有褐根病的樹木到處理完畢,最久要花上468天,褐根病傳染性高,若沒在一定時間內處理,很可能擴散到其他樹木,病樹實際數字可能更高,造成一顆病樹害死整座公園。
議員林珍羽指出,中山北路全段有99珠直徑30至35公分的楓香,其中44株屬高風險,已移除24株,另外全市還有810株楓香也待檢測卻無期程。
林珍羽說,北市逾20萬株樹木,但健檢、安全評估的巡察人力不足,也只有2只米格魯以氣味找出褐根病,只有2793顆是以「應⼒波檢測」⽅式進行;反觀新加坡,有600萬株樹,皆以雷達掃描,產⽣生的點雲圖由人⼯智慧將管理樹木,檢視結構、強度與根系分佈狀狀況,遇到不同外力會受什麼影響,可判斷是否斷裂或倒下。
蔣萬安迴應,會先了解新加坡健檢樹木的技術,看能不能在臺北市運用,會一步一步來,若可以實際用在臺北市的樹木,就會評估畫定區域試辦,再依照成效規畫如何擴大辦理。至於810株高風險楓香處理期程?黃一平說,若檢測後這些樹木都屬於高風險,明年6月前皆會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