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重現80年代文化現場 交織跨域連動生態

李再鈐《低限的無限》1983年於北美館展出,被檢舉有「紅色五星」意涵。(北美館提供)

《狂80: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由王俊傑(左)與黃建宏共同策展。(北美館提供)

回顧臺灣的80年代,在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下,視覺藝術、劇場、新電影、音樂、文學等各領域相互交織,由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學者黃建宏共同策展的《狂80: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由檔案、藝術作品,帶觀衆反思臺灣曾在什麼狀態下而有此連動性。

歷時3年的研究、訪調與籌備,此展共計有700餘件作品與檔案共構,也創下共有800張說明牌的創舉,王俊傑強調此展不只是懷舊和回憶,更希望從檔案研究的史觀來策展,向歷史致敬,在看似被政治氛圍籠罩的社會環境下,其實更想揭露的是前人如何面對歷史與克服挑戰的各種嘗試。

展覽由5個子題展開,包含「「前衛與實驗」、「政治與禁忌」、「翻譯術與混種」、「在地、全球化與身份認同」以及「匯流與前進」,從不同軸線重新梳理紛雜且躁動的狂飆年代。如臺灣當時前衛行動藝術,林巨的《純繪畫實驗閉關90天》此次展出其自拍與展覽現場照片;解嚴前後藝術家李再鈐大型金屬雕塑《低限的無限》遭投書影射紅色五角星,館方將原作從紅色改漆爲銀色,此次特別借件於原址重現作品。

臺灣文化受到各種「翻譯」的影響,此展覽出了張愛玲、三毛的作品,尤其三毛在臺北榮總最後的絕筆「人生最大的事業不過是放心而已」也首次公開展示;另外如「白虎社」、港劇、瑪莎.葛蘭姆、劇場導演葛羅托夫斯基、麪包傀儡劇場竹日竹心戈美學形式,亦在展出中可看出對臺灣藝術的啓蒙。

王俊傑指出,由檔案研究而發展的此次展覽,不難看出跨領域在當時而言是股氣氛,並因此而緊密產出,但最重要的仍是人和人的連結。攝影家劉表祥也指出:「80年代不覺得在做跨領域,只是覺得這些事都應該去做,各種形式都渴望參與和了解」黃建宏指出,這樣的展是在檔案中試着提問,也透過此展的公開性和策畫過程,希望這些提問更具公共性,進而思考「臺灣人在什麼體制狀態下可發揮?」以及「今日的我們需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