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高流人氣不振 他批:民進黨勞民傷財蓋蚊子館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北市文化局提供)

疫情解封,臺北及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表演場次卻仍未明顯上升,國政基金會教文體育組召集人陳學聖說,兩中心在陳水扁政府時期,各約花了60.79億及54.4億興建,原欲要救流行音樂,如今反而需要被救,成了大型蚊子館,未來恐怕成爲財政負擔。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文體育組指出,臺北及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分別自2020年及2021年開幕以來,使用率一直低迷不振,二者最大的表演場地「北流表演廳」及「高流海音館」,在疫情最嚴重的2021年,表演場次各只有9場及4場;2022年疫情稍緩,終於突破個位數,但也分別只有15場及11場。

而今年終於解封,統計了2023上半年的臺北及高雄幾個代表性的演藝場館演出場次,發現以古典及傳統音樂爲主的臺北國家音樂廳共127場、高雄衛武營音樂廳共77場,臺北小巨蛋及高雄大巨蛋的流行音樂演唱會或音樂劇各有32場及15場。反觀北流表演廳及高流海音館,則只有13場及4場,前者1、3、5月沒有演出,後者4場都集中在5月,其他幾個月的場次都掛蛋。

陳學聖表示,北流與高流是爲流行音樂量身訂作的場地,但流行音樂演唱會舉辦的次數,卻還不到以體育爲主的巨蛋的一半,這可能與席次有關。他指出,北流有3100個坐席,拿掉座椅後最多隻可容納5000人,高流則是4000至6000席,但北高兩巨蛋卻都在一萬五千席以上。

陳學聖說,大型演唱會有擴音器材,所以場地本身的音響並不重要,而是觀衆越多越好,所以主辦單位自然優先考慮更大的體育館。

不過,即使把所有流行音樂演出次數加起來,也不及古典及傳統音樂的一半。陳學聖指出,流行音樂的起源是唱片與傳媒,21世紀因爲唱片業沒落,才刺激了演唱會的興起,但頻率仍偏低,並沒有場地不足的困擾,可見以興建流行音樂中心做爲振興流行音樂的手段是錯誤的。

陳學聖表示,流行音樂中心是陳水扁政府時期「新十大建設」的項目,北高兩中心各約花了60.79億及54.4億興建。他以桃園展演中心爲對比,只花了9億8千萬營運成績卻很好,今年上半年總共30場,性價比遠高於流行音樂中心。

陳學聖指出,北流與高流皆爲行政法人,各屬臺北及高雄文化局,但從開張以來,使用率就從未超過一成,形同蚊子館。而今年臺北及高雄市政府各補助北流及高流2.115億元和1.63031億元,往後還得每年花1、2億苦撐,很不划算。

陳學聖認爲,興建流行音樂中心的政策本身就有問題,當年扁政府不顧反對聲浪,堅持流行音樂中心是「臺灣當前最迫切需要」的,事實證明臺灣並不需要流行音樂中心,果然「錯誤的決策最可怕」。

陳學聖強調,流行音樂中心的初衷是爲了救流行音樂,如今,不但救不了流行音樂,反而需要被救,但也很難救,成了故宮南院之外,另兩座民進黨政府勞民傷財蓋出來的大型蚊子館,未來還要繼續耗公款養下去,變成公衆的財政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