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坑了?花3億美元引進的野牛氣墊船,爲何造了兩艘就停產?

遠洋巨獸的尷尬:中國海軍爲何放棄“歐洲野牛”?

2009年,中國從烏克蘭訂購了4艘“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艦,這一消息在當時引發了國內外軍事愛好者的強烈關注。

這款被稱爲“海上巨獸”的登陸艦,以其驚人的運載能力和高速航行性能,被寄予厚望,被視爲中國海軍兩棲作戰力量的重大提升。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項原本計劃引進4艘的軍購案,最終只交付了2艘便戛然而止。是什麼原因,讓中國海軍放棄了這款看似強大的“海上巨獸”?

或許很多人會說,“歐洲野牛”太貴了,一艘造價高達一億美元,中國海軍不能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

的確,成本問題是導致“歐洲野牛”停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如果僅僅是成本問題,中國海軍完全可以選擇減少購買數量,而不是徹底放棄。事實上,“歐洲野牛”的停產背後,隱藏着中國海軍戰略轉型和裝備發展方向的深刻考量,更折射出中國海軍在追求先進技術的同時,更加註重實際需求和成本效益的理性選擇。

“海上巨獸”的誕生:登陸作戰的利器

“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艦,又稱12322型“zubr”級氣墊登陸艦,是蘇聯研製的一種大型氣墊登陸艇,其設計理念源於上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的冷戰時期。

當時,爲了應對北約的強大海軍力量,蘇聯急需一種能夠快速投送兵力和裝備的登陸作戰工具,“歐洲野牛”應運而生。“歐洲野牛”之所以被稱爲“海上巨獸”,是因爲它擁有驚人的尺寸和運載能力,其艦長57.3米,寬25.6米,排水量高達555噸,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墊登陸艦。

它能夠搭載3輛T-80主戰坦克或10輛BTR-80裝甲車,或者36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一次突擊登陸的運力相當於一個營級單位。

除了強大的運載能力外,“歐洲野牛”還擁有驚人的航速。它採用燃氣渦輪發動機驅動,最高航速可達60節(約111公里/小時),相當於高速公路上的汽車行駛速度。

這意味着它能夠在短短几個小時內,將大批部隊和裝備運送到數百公里外的目標灘頭,實現快速突擊登陸。

“歐洲野牛”強大的火力配置,也使其具備了不俗的自衛能力,它配備了兩門AK-630型30毫米六管速射艦炮,每分鐘射速高達3200發,能夠有效攔截來襲的反艦導彈和飛機。

此外,它還裝備了“針”式防空導彈系統和多管火箭炮,能夠對敵方艦艇和地面目標實施打擊。憑藉着強大的運載能力、高速航行性能和強大的火力配置,“歐洲野牛”成爲了登陸作戰中的“利器”,在世界範圍內也贏得了不少國家的青睞。

俄羅斯海軍將其作爲登陸作戰的主力裝備之一,印度、希臘等國家也相繼引進或計劃引進該型氣墊登陸艦。

中國海軍的“野牛”夢:快速提升兩棲作戰能力

進入21世紀,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海軍的現代化建設也駛入了快車道。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捍衛國家領土完整,成爲了中國海軍肩負的歷史使命。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海軍提出了建設“藍水海軍”的目標,即打造一支能夠遠洋作戰、維護國家海外利益的海上力量,而兩棲作戰能力,作爲“藍水海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爲了中國海軍建設的重點之一。

然而,與其他海軍強國相比,中國海軍的兩棲作戰能力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大型登陸艦艇的數量和性能,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爲了快速提升兩棲作戰能力,中國海軍將目光投向了“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艦,這款性能先進的登陸艦,被視爲快速彌補中國海軍兩棲作戰能力短板的“良方”。2009年,中國與烏克蘭簽署了購買4艘“歐洲野牛”氣墊登陸艦的合同,總價值超過3億美元,並計劃引進相關技術,在國內實現國產化。

中國海軍引進“歐洲野牛”的決定,在當時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一些西方媒體認爲,中國此舉是爲了加強對臺灣的軍事壓力,甚至將其解讀爲中國“軍事威脅論”的又一例證。然而,對於中國海軍而言,引進“歐洲野牛”的考量,更多的是基於自身戰略需求和裝備發展現狀的理性選擇。首先,快速提升兩棲作戰能力是當務之急,“歐洲野牛”強大的運載能力和高速航行性能,能夠快速增強中國海軍的登陸作戰實力,爲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提供有力支撐。

其次,學習和借鑑國外先進技術,“歐洲野牛”作爲世界上最先進的氣墊登陸艦之一,其設計理念和技術水平代表了當時該領域的最前沿。

引進“歐洲野牛”不僅能夠獲得先進的裝備,更能夠學習和借鑑其設計理念和技術,爲中國自主研發大型氣墊登陸艦積累經驗。“歐洲野牛”的到來,被視爲中國海軍兩棲作戰力量的一次重大提升,也承載着中國海軍建設“藍水海軍”的雄心壯志,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歐洲野牛”在中國海軍的服役生涯,卻遠不如預期那般順利。

水土不服的“巨獸”:實戰應用中的困境

“歐洲野牛”的到來,的確爲中國海軍兩棲作戰力量帶來了一抹亮色,它龐大的身軀和強大的運載能力,在演習中展現出了強大的威懾力。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款“海上巨獸”在實戰應用中,卻逐漸暴露出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陷,最終導致了其在中國海軍的“曇花一現”。首先,高昂的成本是制約“歐洲野牛”發展的最大障礙,一艘“歐洲野牛”的造價高達一億美元,相當於一艘054A型護衛艦的造價。

對於中國海軍來說,在有限的軍費預算下,大規模裝備“歐洲野牛”顯然是不現實的。其次,“歐洲野牛”的技術複雜性和對後勤保障的要求較高,也給中國海軍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作爲一款從烏克蘭引進的裝備,“歐洲野牛”的很多零部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這不僅增加了維護成本,也影響了裝備的妥善率。

更重要的是,“歐洲野牛”的設計理念和作戰模式,與中國海軍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歐洲野牛”的設計初衷,是爲了在波羅的海等相對平靜的海域,執行快速突擊登陸任務,它更像是一位“短跑健將”,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大批部隊和裝備運送到目標灘頭。然而,中國近海海域環境複雜,風浪較大,“歐洲野牛”在惡劣海況下的航行穩定性和可靠性受到很大影響,其高速航行的優勢難以發揮,甚至可能成爲“活靶子”。

此外,“歐洲野牛”缺乏遠洋作戰能力,也是其在中國海軍服役的一大短板,由於體積龐大,“歐洲野牛”無法搭載在其他艦艇上進行遠洋投送,只能依靠自身動力進行遠距離航行。

然而,“歐洲野牛”的續航能力有限,且自衛能力較弱,在遠海作戰中很容易受到敵方空中和水面力量的威脅。

換句話說,“歐洲野牛”更像是一位“近海短跑健將”,在特定的作戰環境下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但缺乏遠洋作戰能力和複雜海況下的適應性,難以滿足中國海軍多樣化的作戰需求。

理性抉擇:中國海軍裝備發展的必然趨勢

“歐洲野牛”的停產,並非簡單的“拍腦袋”決策,而是中國海軍在經過慎重考慮和權衡利弊後做出的理性選擇。在“歐洲野牛”服役期間,中國海軍對其進行了大量的測試和評估,對其優缺點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最終,中國海軍決定放棄大規模裝備“歐洲野牛”,轉而發展更加符合自身需求的兩棲作戰力量。這一決策,體現了中國海軍在裝備發展方面更加註重實用性、經濟性和可持續性的原則。

首先,中國海軍更加註重裝備的實用性和適用性。近年來,中國海軍更加註重裝備的實際作戰效能,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先進技術,“歐洲野牛”雖然性能先進,但在中國近海的複雜海況下難以發揮其優勢,因此被放棄也是必然的選擇。其次,中國海軍更加註重裝備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

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防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中國海軍依然堅持“勤儉建軍”的原則,更加註重裝備的成本效益和全壽命週期管理。

“歐洲野牛”高昂的採購成本和維護費用,與中國海軍的經濟實力和裝備發展理念不相符,因此被放棄也在情理之中。

最後,中國海軍更加註重裝備的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近年來,中國在軍工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相繼問世,中國海軍更加註重裝備的自主可控性,以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保障國家安全。“歐洲野牛”作爲一款從國外引進的裝備,其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都掌握在外國手中,這與中國海軍發展自主裝備的目標背道而馳。

揚帆遠航:中國海軍兩棲作戰力量的未來

“歐洲野牛”的停產,並不意味着中國海軍放棄了對大型氣墊登陸艦的研發和裝備,相反,中國海軍正在積極探索更加適合自身需求的兩棲作戰裝備發展道路。一方面,中國海軍正在積極發展國產大型氣墊登陸艦,據報道,中國已經成功研製出新型氣墊登陸艦,其性能指標已經達到了甚至超過了“歐洲野牛”的水平。

另一方面,中國海軍正在積極發展其他類型的兩棲作戰艦艇,例如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等,這些艦艇的綜合作戰能力更強,能夠滿足中國海軍多樣化的作戰需求。

2019年,中國海軍首艘075型兩棲攻擊艦正式服役,標誌着中國海軍兩棲作戰能力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075型兩棲攻擊艦滿載排水量超過4萬噸,是“歐洲野牛”的70多倍,它能夠搭載數十架各型直升機、氣墊登陸艇和兩棲裝甲車輛,具備強大的兩棲作戰和遠洋投送能力。

未來,中國海軍將繼續發展大型兩棲作戰艦艇,並將其作爲“藍水海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歐洲野牛”的停產,是中國海軍裝備發展歷程中的一段插曲。它讓我們認識到,裝備發展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而要更加註重實用性、經濟性和可持續性。中國海軍將繼續堅持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打造一支更加強大的兩棲作戰力量,爲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捍衛國家領土完整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