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以綠爲底“碳”新路
本文轉自:中國城市報
■中國城市報記者 康克佳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5月27日 第 07 版)
近年來,北京市爲發揮創新對低碳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積極開展低碳試點工作,推動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爲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的重要一環,初步探索以“引綠+賦數+提效+匯碳”爲路徑,推動電力消費節能降碳,立足城市綠心的功能定位,在清潔能源、綠色建築、低碳交通等方面採取節能降碳措施,逐步推動城市綠心實現全面“零碳”。
積極打造低碳能源系統
曾經的城市綠心離“綠”挺遠。
這片緊鄰京杭大運河的土地,前身由東方化工廠等63家污染嚴重的化工集聚區構成,土壤污染嚴重,生態基礎薄弱。如今,工廠大院的機器轟鳴聲歸於沉寂,取而代之的是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城市圖景。
這一轉變開始於2016年的城市綠心生態治理。2017年9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啓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圍繞“水韻林海、千年綠城”的森林城市建設目標,開展森林進城、森林環城和森林鄉村等綠化建設,形成了副中心獨有的“兩帶、一環、一心”的綠色空間佈局。經過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至2021年底,北京城市副中心森林總面積達45.42萬畝,城區綠化覆蓋率達50.47%。建成東郊森林公園、臺湖公園等萬畝以上森林8處,千畝以上森林組團32處,建成並開放各類公園51處,建成北運河綠道、運潮減河綠道等375公里,展現了北京平原地區森林城市的獨特風貌。
有了綠,如何守住綠?“減碳”是城市綠心給出的答案。
爲服務城市副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依據《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型電力系統10千伏及以下配電網設施配置技術規範》地方標準,建成2組雙環網合環運行的網架結構,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99%。
除了打造可靠配網網架,還得提升電網智能化能力。爲此,城市副中心建設了智慧配電室。據工作人員介紹,這裡選用綠色環保電氣設備,配置設備狀態、環境等智能監測終端,實現配電信息全景採集接入,顯著提升配網運行感知、運維管控和服務保障能力。
此外,這裡還積極引入域外綠電,爲服務域外電力進京,構建高比例綠電結算等市場化綠電交易機制,在城市綠心開展綠色電力交易試點示範。
如今,北京市已將城市副中心新型電力系統示範列爲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示範區的25項標杆項目庫之一。根據規劃,預計2035年城市副中心外調綠電規模將超過80億千瓦時,提升至現在的5倍以上,綠電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到60%。
綠色建築爲綠心再減碳
除了打造低碳的能源系統外,城市副中心還將“減碳”的目光瞄向了區域內的建築上。這裡融合了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北京城市圖書館“三大建築”,並於 2023年投用。
三大建築不僅外表美觀,還有深厚的“內涵”。
北京藝術中心從35個國家的300多個頂級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工程數字建造領域國際大獎,其聲學效果經實測達到世界頂級音質水平;北京城市圖書館實現16米世界級超高玻璃幕牆生產加工和安裝,全自動機械書庫爲讀者帶來圖書借閱新體驗;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均勻分佈安裝了242個隔震支座,保護建築和文物安全。此外,三大文化建築全面執行三星級綠色建築標準,採用“地源熱泵+水蓄能+冷水機組+燃氣鍋爐”的複合式方案,滿足三大建築及共享區域冷熱負荷、生活熱水負荷需求,以熱泵爲主的能源站承擔園區80%以上供熱量。此外,強化樓宇智慧運行監管體系建設,對城市綠心三大建築開展水、電、氣、熱供應管網分層分級管控,實現樓宇暖通、給排水、電氣、照明、電梯等機電設備的智慧監控管理以及合理用能的優化控制。
公共建築披上了“綠衣”,原來的老廠房也得“綠”起來。
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對區域內老舊廠房等低效資源進行保護性利舊更新,東亞鋁業、東光實業等舊工業廠房按照技術建造改造二星標準改造爲公共服務、文化展示和體育休閒等多功能消費綜合體。
在通州區潞城鎮前疃村,村莊屋頂的光伏板整齊排列。2022年底,這裡建成了交直流混聯微電網,通過日間儲電、夜間放電運行模式實現光伏發電量100%消納,成爲北京市首個智能微網近零碳社區。2023年,全村光伏年發電量約101萬千瓦時,減少碳排610噸,爲大規模分佈式電源可靠接入提供了更好的鄉村樣板。
“今年我們的重點任務是打造安全韌性、經濟高效、靈活智能的數字化配電網,其中一項是以前疃村爲試點,通過臺區智能融合終端實現全村分佈式光伏、充電樁數據分鐘級接入,爲後續全面開展分佈式光伏柔性控制、車網互動等應用奠定基礎。”通州供電公司設備部工作人員說。
推動低碳交通全覆蓋
今年2月發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將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打造成“零碳公園”,提升城市綠化綜合減碳效應。“減碳”除了要加大能源系統改革和推動綠色建築使用外,調整公共交通結構,使用更加低碳的出行方式,無疑是另一個“減碳”密碼。
據瞭解,目前城市綠心公共交通、內部專用等車輛全部實現電氣化替代。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型電力系統實驗基地,各種先進的應用場景讓人眼前一亮。這裡不僅有15分鐘快速充滿400公里續航電量的超級充電設備,還有專門用於充電設施檢測的自動化檢測流水線。
“這條流水線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實現對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檢測全過程的無人化和自動化。目前,流水線有5個檢測工位,自動化運輸機器人4臺,機械臂3條,可以實現5個檢測工位並行檢測,一天可完成對30臺充電設施的172項全性能檢測,相比於傳統的人工檢測方式,檢測效率可以提升90倍以上。”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工作人員介紹,這條流水線既可對外承接交直流充電樁的批量化、無人化檢測,又可開展大功率、車網互動充電樁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究,探索可複製、可推廣車網互動技術路徑。目前已獲得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嘉許金獎”和7項省部級獎項。
在充電服務保障方面,除了優化配置電動汽車充電樁、專用車輛充電樁等,在綠心公共停車場按停車位的20%配置充電樁外,還規劃建設一座S2G充電站配置V2G充電樁,引導新能源車主有序錯峰充電,參與電網智能互動。
據悉,爲滿足北京“十四五”時期新增電動汽車用戶的需求,國網北京電力計劃在兩年內建設300座這樣的超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