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無黑山?瑞典「阿那力斯悲劇」的山難教訓

瑞典全國學校每年2月都有一週的「體育假」,讓青少年們能有時間體驗自然生活。圖爲假期登山玩耍的瑞典青少年。 圖/美聯社

爲了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各種季節的戶外活動,瑞典全國學校每年2月都有一週的「體育假」,讓家長有機會帶孩子們體驗冬季運動。不少家長會專程請假,帶着孩子往西北部的山裡跑,讓孩子學習滑雪等冬季體育活動。有鑑於並非所有家長都能在2月孩子放假時請假,瑞典左派黨甚至提議讓家長跟孩子同步放「體育假」,闔家一起出遊、體驗戶外生活。

然而,在41年前的體育假,卻發生了一場震驚瑞典全國上下的「阿那力斯山難」(Anarisolyckan)。

1978年2月23日,6個來自瑞典南部小城韋克舍的年輕男女,趁着2月的體育假,來到西部耶姆特蘭省(Jämtland)的滑雪勝地,進行爲期3天的健行。這6個年齡在17歲到37歲之間的年輕人並非雪地新手,他們按照行程,24日一早從隆德爾山屋(Lunndörrsstugan)出發時,晴空萬里,氣壓穩定。這是任何一個熱愛戶外活動的人,都會緊緊把握的好天氣。

然而,美麗的北國藍天背後,卻危機暗藏。

但美麗的北國藍天背後,卻危機暗藏。 圖/美聯社

▌阿那力斯山難

就像每一部山難電影的劇情一樣,登山客的注意力完全放在對好天氣的期望上,而忽略了天氣即將驟變。中午12點過後,一下颳起大風、下起大雪,老天爺的突然變臉讓年輕人開始出現凍傷的狀況,視線也變得越來越差,年輕人知道自己遇上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因此決定要中止行程,找地方避風雪。

當時視線差、風速強,在天氣狀況、身體條件皆不佳的情況下,年輕人找了一處地方、挖了避風的雪洞(bivack),勉強能暫時容納6人。他們試圖向基地求救,然而訊號受阻於風暴與地形的屏障,一直到隔天都沒能聯絡上基地。

這時候,還有3個同樣從隆德爾山屋出發的登山客,也受困在這場風雪中,並來到了6人的雪洞求助。這3名登山客本打算健行一天,因此輕裝出發,誰知道卻遇上這場風暴。在裝備不足的狀況下,9個人只好輪流擠在僅能容納6人,且已經不太堪用的雪洞內避難。然而,風暴還是太強,而紮營地點地層堅硬,以致雪洞不夠深、不夠厚實,頂部終究被強風摧毀。9個人陷入失溫狀態,命在旦夕。

2月25日,風暴終於過去,唯一還有意識的成員忍着手腳凍傷的痛楚,回頭到山屋尋求救援。但救援到場後卻爲時已晚,雖有兩人還有微弱的生命跡象,最終仍急救不治,8個人全數罹難。

示意圖。「阿那力斯山難」是瑞典現代史上,最慘烈的戶外悲劇之一。 圖/flickr@oskar karlin

▌山難過後:打造更安全的登山環境

這場帶走8條年輕性命的阿那力斯山難,是瑞典近代最嚴重的山難,也讓瑞典社會痛定思痛:這些年輕力壯、對雪地有一定經驗和認識的年輕人,爲什麼會喪命?

經過各界分析,裝備、經驗、通報系統與山區設施的不足,甚至隊伍中沒有明確的領導者能及時做出正確決定,都可能是釀成悲劇的原因。

當救難隊找到這些年輕人時,發現他們沒有用上所有的裝備,揹包裡還有睡袋與衣物。他們顯然沒有在遇上暴風雪後,馬上做出正確的決定,及時中斷行程避難;天候與體能影響判斷,他們在不甚理想的地點挖雪洞避難,這個地點也屏蔽了信號,使得他們聯絡不上救難單位;他們也忽略了及時保持體溫的重要,等到狀況惡化、失溫症更嚴重時,揹包裡有再多保暖裝備也早已太遲。而大意選擇輕裝上路的三個人,更是將自己跟其他人的生命推入絕境 。

山難不久,瑞典政府隨即成立了由各路山區專家、救難協會,與13個當地政府、權益團體、警方等單位所組成的「山區安全委員會」(Fjällsäkerhetsrådet),希望透過資源與資訊的統整,減少山難的發生。

山難不久,瑞典政府隨即成立了由各路山區專家、救難協會,與13個當地政府、權益團體、警方等單位所組成的「山區安全委員會」。圖爲組織平時的山訓照片。 圖/Fjällsäkerhetsrådet

「山區安全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統籌山區安全工作,透過教育宣導減少山難的發生、支持相關研究;山難救助則由警察系統負責進行、統籌,甚至招募、訓練志願救難隊;山屋的管理則由瑞典觀光協會負責,並延長山屋的冬季開放時間,讓冬季進入山區的山友有更多支援。

瑞典政府在這場山難之後的重要目標是:打造更安全的山野環境,讓大衆能繼續享受深入自然的美好。

他們加強山區步道與標示、增建避風處、繪製更精準的地圖、改善天氣預報機制。雖然今日的科技進步改善了通訊設備與野外裝備,讓戶外活動比40多年前更安全、容易;但若沒有相關知識,再好的設施和裝備都沒有用,因此政府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山野教育,讓民衆更瞭解如何安全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也透過立法,確立合乎安全標準的山區嚮導資格標準,還有其他與山區安全相關的各項規定。

但爲什麼瑞典政府光是改善設備、進行教育,而沒有因爲山難發生後,就開啓封山機制呢?

但爲什麼瑞典政府光是改善設備、進行教育,而沒有因爲山難發生後,就開啓封山機制呢? 圖/Fjällsäkerhetsrådet

▌把國民推向戶外不手軟的瑞典政府

瑞典地廣人稀,樹比人多,湖泊森林多過屋舍樓房,全國已開發的土地只佔百分之3,有百分之69的國土都被森林覆蓋,瑞典人可說是在大自然環繞下生活。根據2008年「轉變中的戶外生活」研究報告指出,百分之90的瑞典人認同戶外活動對健康很重要,也使日常生活更有意義。結合運動與親近大自然的戶外活動對於健康更有助益,可以減輕壓力、刺激大腦、降低血壓。

現代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老年照護已經是各國政府正在面對的重要議題。從國家發展的角度出發,國民得到健康,國家財政更有保障,因此把國民向戶外推,是瑞典政府的重要內政之一。

爲了讓國民更加熱愛戶外活動,瑞典國會在2012年擬定了十個執行戶外活動政策的目標,由自然保護局領頭,統籌超過10個政府部門跨部會的努力,希望瑞典人可以更多到戶外、親近大自然。這10個目標從各個面向下手,包括增加民衆進入大自然的便利性、增進民衆對自然的知識、增加都市近郊區域的吸引力、永續的區域與鄉村發展、保護自然資源、加強學校戶外活動的教學...等。

從國家發展的角度出發,國民得到健康,國家財政更有保障,因此把國民向戶外推,是瑞典政府的重要內政之一。圖爲瑞典極限滑雪好手Bjorn Heregger。 圖/路透社

▌不打擾、不破壞的「公衆近用權」

支撐這樣的戶外活動,除了有賴美好的自然環境與政府良善的推展與管理之外,還有一個悠久的傳統——「公衆近用權」(Allemansrätten)。簡單的說,這個權利的內涵即是「不打擾、不破壞」。不打擾環境以及在這環境中的居民、使用者,不破壞環境與其他人近用自然的權利。再簡單點說,就是一種人與環境之間、管理者與使用者之間,以及使用者彼此的相互尊重。

許多人認爲這個傳統源自中世紀,但確切的起源似乎更久遠。這個傳統並非瑞典獨有,在其他歐洲國家也有類似「人人皆有權自由遊走自然中」的傳統。雖然沒有專法規定,但這個權利可是被明文列在瑞典《憲法》第二章「基本權利與自由」當中,而從此權利所延伸的觀念就如不成文法一般,被全國上下信守、遵循着。

在公衆近用權的觀念底下,自然沒有申請入山野的必要也沒有所謂「爬黑山」的概念。社會大衆對於山野中偶發的急難事件,態度相對寬容——因爲大家都瞭解進入自然就有風險;就算是高手,也有可能遇上意外。

瑞典社會對於山野中偶發的急難事件,態度相對寬容——因爲大家都瞭解進入自然就有風險;就算是高手,也有可能遇上意外。 圖/美聯社

▌山不危險,準備不足才危險

瑞典這樣鼓勵民衆進入大自然、極力推廣公衆近用權,不遺餘力的將國民推向戶外,難道不擔心因爲民衆在野地出意外,產生高昂的社會成本嗎?

當然,危急狀況偶爾有之,但瑞典政府並沒有因爲阿那力斯山難或緊急通報增加,而認定山野對人民有害、是危險的代稱,進而封山、封鎖水岸線。相反的,如同看待阿那力斯山難一般,相關單位仔細瞭解急難情況或通報的發生原因,進而擬定應變對策,對症下藥。

例如,2016年瑞典的山難通報暴增,是前一年的兩倍,《每日新聞報》報導指出,原因其實並非真有這麼多緊急狀況,而是因爲這個數字包含許多知識、裝備與經驗都不足,也不瞭解自己體能的登山客;還包括部分不瞭解「急難救助」爲何物的民衆,打電話求救只因爲累了,或是行程延誤趕不上火車、趕不上開會等荒謬理由;數據中也包括一些只傳送GPS位置到急難中心,卻沒跟救助人員連絡的不明案件。

報導中表示,人們對於急難救助的無知,加上觀光業越來越發達,帶來了許多對瑞典山區不熟悉的遊客,這些纔是造成通報案件激增的原因。

這些分析讓瑞典人瞭解到,惹禍上身的元兇並非因爲進入山林,而是不夠充足的知識、裝備和經驗。爲了減少急難的發生,瑞典政府持續改善山區標示、設施,並且透過「山區安全委員會」加強推廣「急難救助原則」的觀念,更提供英文、德文版本,方便觀光客瞭解訊息。

惹禍上身的元兇並非因爲進入山林,而是不夠充足的知識、裝備和經驗。圖爲山區安全委員會,針對雪山受傷急救、失溫預防的實地訓練課程。 圖/Fjällsäkerhetsrådet

▌「幾乎像在家一樣」的急難救助原則

根據「山區安全委員會」的官方網站,「幾乎像在家一樣」的原則,就是我們在山野中遇到狀況時的判斷準則。首先,瑞典人在家感到身體不適或受了小傷,會先自行休養或處理,若過了幾天病症還是尚未好轉,纔會打電話到1177救護指引(Vårdguiden)尋求專業護理人士的口頭協助。一般來說,經過救護指引專線的協助,加上多休息,不太需要到醫院或診所去看病領藥。除非發生特別緊急、可能危及生命的「急難」事件,纔會找上救護車或到急診室。

同樣的,在山野中若是發生身體不適或受傷,在沒有危及生命的情況下,並不適用急難救助,可以跟基地山屋或觀光協會聯繫,請求協助。真正需要聯絡警察、動用急難救助是緊急、危及生命的事件,小病痛、壞天氣、不夠好的設備所造成的不便,都不在此範圍內。

爲了讓真正需要急救的人,不用爲了擔心負擔不起急救費用而硬撐、延誤救助時機,甚至賠上性命,因此瑞典的山區急難救助是免費的。當然,也曾有遊客惡意欺騙救難單位,希望能搭直升機返回基地。然而遇到這種狀況,直升機不但不會接送,遊客還得負擔直升機約三萬瑞典克朗(約10萬臺幣)的出勤費用。

急難救助免費的制度雖然難防真心要欺騙救難單位的人,也有輿論認爲收費或強制險也許能讓民衆在進入山野時更加謹慎,但在瑞典政府鼓勵、民衆普遍持開放態度,以及悠久的「公衆近用權」傳統下,目前政策上仍希望大衆能無後顧之憂地進入山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只是從事戶外活動時,別忘了大自然是嚴峻無情的。如同「山區安全委員會」官網首頁上的標語所說:準備的越周全,山嶽能給你的體驗更美妙!

只是從事戶外活動時,別忘了大自然是嚴峻無情的。準備的越周全,山嶽能給你的體驗更美妙!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