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花賣臭豆腐,核物理博士當城管,人生是曠野啊!

文 | 米粒媽

那天同事們又在熱烈討論關於孩子以後從業的問題,有人說她一直供孩子學畫畫,在這上面的投資真是不小,她給孩子規劃的路徑就是將來走藝考,孩子自己的理想院校是列賓美術學院。

我們大家都讚歎不已,說她家孩子真是太有志向了。要知道,列賓美術學院可是俄羅斯殿堂級美術院校,是每個藝術生的夢中情校。

但緊接着,同事愁眉苦臉地反駁道:“別提了,我問她畢業以後想從事什麼行業?她說她想開個美甲店,說自己對美甲彩繪很有想法。”

我們面面相覷,看得出來,同事完全不能接受孩子給自己設想的這個未來。但事實上,這就是孩子天馬行空的想法,它簡單樸素又匪夷所思,讓人既無法接受,卻又十分合理。

我想到了多年前那個全能的北大校花彭高唱,升學考試一路保送至北大,大學期間拿下朝鮮語和經濟學雙學位證書,作爲交換生獲得全額獎學金。

還精通舞蹈、鋼琴和主持,鋼琴曲曾被周杰倫點贊轉發,在維亞納金色大廳主持過音樂會。

參加節目時,汪涵說她打破了美貌和才華不能並存的魔咒。

在她衆多的優點裡,美貌是最不值一提的一項。就是這樣一個天之驕子,她在34歲的時候選擇回到了長沙老家賣臭豆腐。

如果這是你的孩子,你能接受嗎?

洗盡鉛華的選擇

彭高唱的履歷可以用“華麗”來形容,滿滿當當寫滿了“別人家孩子”的殊榮,任哪個家長看了都會豔羨不已。

17歲就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主持“奧地利-中國文化節”開幕音樂會。

彭高唱從未參加過升學考試,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都是保送入學,她高一時就過了英語四級,高三時她被保送到北京大學朝鮮語專業。

大學期間,她還作爲韓國高麗大學交換生,獲得韓國政府獎學金,並最終獲得北京大學韓國語言文化&經濟學雙學士。

畢業之後,她進入了世界500強企業,但是因爲渴望演戲,她直接裸辭了,進入了演藝圈。

在演藝圈打拼7年,據說她多次拒絕潛規則,演了一些電視劇,但不溫不火。

突然有一天,她發了一條短視頻,宣佈自己7年北漂失敗,戲稱自己是“十八咖”(十八線糊咖),打算退圈回長沙賣臭豆腐了。

一個從小被無數榮譽加持的北大校花,就這樣“自甘墮落”到了個體戶賽道。扼腕嘆息的有,但更多的聲音,是怒其不爭的嘲諷。

很多人都說她浪費了那麼好的教育資源,也有人說她一個北大學歷,憑什麼來跟平民卷低端市場?

總之好像仙女墜落凡塵就是有罪的。但米粒媽特別想引用魯迅在《狂人日記》裡的一句話:

“從來如此,便對嗎?”

在你的刻板印象裡,北大校花必須得去五百強,理科博士必須得去搞科研,但你這個刻板印象,一定對嗎?

“面子算什麼,我只想好好活”

兩年前,有一個北大核物理學博士當城管的新聞也火過一陣,大家也都是特別不理解,甚至罵聲連連。

那時候,北京一街道公佈了城管錄取名單裡,有一個叫王夢珍的女孩,名字後面赫然寫着北大核物理博士學歷,大家紛紛破防了。

大概意思就是說:明明應該研究原子彈,你憑什麼去研究小攤販。

後來王夢珍接受了採訪,記者問她:

“您不覺得,作爲一名從北大畢業的核物理博士,當城管很丟人嗎?”

“作爲一名從北大畢業的博士生,最後卻當上了城管,您不會覺得浪費了自己的學歷嗎?”

問來問去無非這兩個問題,然而王夢珍表現得非常平靜淡然,她回答說:

“我不認爲選擇現在的工作,是丟面子的事情,對於我來說,自由快樂地活着,比什麼都重要。”

其實要求北大高材生一定要去高精尖的領域,就像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結婚一樣,其實都是一種摻雜了主觀狹隘視角的強人所難。

有人愛吃魚,有人愛吃肉,有人愛談戀愛,有人愛當母胎solo,有人愛生很多孩子,有人喜歡養一屋子貓狗。

每個人生而不同,爲什麼上了名校出來,反而沒有選擇自己職業路徑的自由了?就很好笑。

《殺死一隻知更鳥》裡有一句名言:

“你永遠不可能真正去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過他的鞋子去走他走過的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問題。”

你覺得核物理學博士就必須去研究原子彈,那只是因爲你沒有當過核物理學博士,沒有體會過核物理學博士的心路歷程。

當初王夢珍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學的都是物理學專業。

她所從事的研究複雜而精細,光是最基礎的實驗數據收集,就要花上許多時間,除此之外,後期的論文撰寫、審覈發表等流程,也十分繁瑣。

因爲工作量巨大,王夢珍時常感到疲憊不已。

漸漸地,她累了,開始思考,自己讀博士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王夢珍在讀博士期間,成績是非常好的,不出意外,她當個大學老師,或者成爲專業的核物理研究人員是沒問題的。

但是她記起,在剛剛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那個夏天,她曾驕傲地告訴自己的父母和朋友,自己將來讀完大學後,一定有能力,給自己想要的生活,會過得很自由很快樂。

但是每天紮在實驗室裡,面對無數的數據和儀器,是她想要的自由和快樂嗎?如果嘗試了發現不是,那堂堂北大博士,憑什麼沒有調轉航向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權利呢?

當然有!

米粒媽覺得,所謂浪費教育資源一說,本來就非常偏頗。因爲頂尖級的教育資源本來就不是誰都能享有的,說白了,就算她不浪費,評論區吐槽的那些人也享受不着。

她從小努力學習,一路過關斬將進了名校,其實並不是爲了完成大衆的期望和父母、老師的期望,去從事那個大學專業給她規定好的職業;而是爲了擁有更大的選擇權,能夠更有資本讓自己想幹什麼就去幹什麼。

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這句話每天都在說,但是看到高學歷人才選擇普通崗位,很多人還是接受不了。這無異於有人丁克,你去逼着她生孩子,理由就是,你浪費了自己得天獨厚的健康子宮!

如果人家願意回你,多半也會回:

“子宮是我的,不是你的。”

活得開心比什麼都重要

米粒媽很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話:愛生活,而不是愛生活的意義。

如果一味追求那些名義上的成功,而忽略了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是否是一種捨本逐末?

我們愛孩子,培養孩子,到底是爲了讓他們活得更快樂、更自由,還是爲了滿足我們自己“培養出了一個優秀人才”的虛榮心?

這兩者在動機上有着本質的區別。

一位考上北大的男孩割腕,留下遺書給父母,他說:

“我已經替你們考上了北大,請你們不要再來煩我,不要把我的遺體送回去,我討厭那個地方。”

男孩口中的“那個地方”是家。

在他的父母眼裡,虛榮心的動機肯定遠遠大於真心希望孩子快樂。雞出一個北大高材生,換回一具冰冷的屍體,不知道能不能讓他們幡然醒悟。

如果說高材生去基層崗位是浪費了教育資源,說早知道要去賣臭豆腐當城管,完全不必苦學那麼多年;那得需要這些高材生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最終要的是什麼,但這個幾乎任何人都做不到。

我們的人生都是在不斷試錯中辨別方向,在不斷嘗試中成長,思想不斷更新迭代。

可能他們在學習自己那個專業的時候,確實想過從事這個領域的職業。但後來他們發現不適合,不喜歡,不想了。

不行嗎?

米粒媽當年也是如此。

高考失利後,米粒媽踩線進了一所985大學,卻被調劑到一個奇葩專業。米粒媽對這個專業毫無興趣,無奈轉專業的標準卻高得離譜。

所以大一還沒結束,米粒媽就轉學出國了。

當時選專業米粒媽糊里糊塗選了熱門的“經濟學”,以爲和國內一樣,是金融、會計、管理這類商科。

到學校才發現,原來美國的經濟學屬於文理學院、社會學院,非常學術,與米粒媽的想象天差地別。

於是乎,在美國讀本科的米粒媽開始折騰着轉專業。

不像國內大學從大一就上專業課,美國大學第一學年都是跨學科學個遍,轉專業不要太輕鬆。

米粒媽因此得以反覆嘗試,足足換了五次專業,經過無數實踐探索,和各專業的教授深談,才找到興趣所在。

從寫作、演講、歷史、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到物理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理學、藝術學、數學,還有女性學、教育學、營養學、廣告學、經濟學……米粒媽都有涉獵。

很多東西,都是得在充分嘗試過之後,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喜歡不喜歡,願不願意繼續。你我都一樣,所以也別過分苛責那些高材生。

米粒媽認爲,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會浪費,因爲人口基數在那擺着,有高理想抱負,希望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青史留名的人大有人在,甚至依然佔到了高學歷人羣中的大多數。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能尊重幷包容個體差異。當你真正明白了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的含義,你就不會再覺得他們這些高材生的選擇有什麼問題。

回到文章開頭,用心、用時間、用金錢培養出來的一個列賓美術學院的藝術人才,能否去開一家美甲店?

米粒媽的答案是:能。

可能你會覺得這太大材小用了,你會覺得暴殄天物。但這是人家自己的選擇,接受高等學府的優質教育不是爲了從事高精尖的職業,而是即使從事了不起眼的職業,等到自己不喜歡了,依然有資本調轉航向,駛進新的賽道。

因爲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我們前期的培養,也只是“扶上馬,送一程”,未來的路怎麼走,他們有選擇的權力。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啓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