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丁延慶接受女兒的平庸:一年級成績倒一,不報課外輔導班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天生會打洞”那麼天才的孩子還是天才嗎?

北大教育系教授丁延慶被自己剛上小學的女兒給“逼瘋”。畢竟博士畢業的他輔導小學數學那簡直就是“拿大炮轟蚊子”。

然而自己的小棉襖卻用行動證明,你就算是數學博士也“白搭”。兩個天才父母卻生出了一個“平庸”的孩子,這對父母努力過、改變過、抗爭過,但最終還是選擇接受現實……

一、“神童”生“學渣 ”

丁延慶這位從吉林國營農場走出來的“神童”,憑藉着超凡的智商,成功地從一名種地的農民蛻變爲受人尊敬的北大教授。

丁延慶的母親是一位大字不識的家庭婦女,父親則整日忙碌於勞作。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卻擁有遠超常人的學習天賦。

六歲時男孩就能背誦整部新華字典,是大家口中名副其實的“小天才”。然而丁延慶並非一開始就熱愛學習,小學階段的他雖然有着“神童”之名,但成績卻非常普通。

直到初三男孩纔開始努力學習,並且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成功考進了縣裡最好的高中。之後他更是一路坦途,順利拿到北大的高考錄取通知書,同時在那裡完成了本碩連讀,之後又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經濟學博士。

順利完成學業後,對方回到北大任教,並在短短四年內晉升爲教授。擁有“學霸”、“神童”、“高智商”這樣的標籤,丁延慶成爲了大家羨慕的對象。

並且他的妻子也同樣優秀,也和男人一樣來自北大,擁有非凡的天賦和努力。某一天二人聊到孩子的教育問題,他們認爲自己的孩子一定會像兩人一樣聰明出色。於是在女兒出生前,夫妻二人就已經確定好採用“放養”的教育理念,來讓孩子自由發展。

到了孩子上幼兒園的時間,丁延慶發現女兒並沒有特別的學習天分,對於第一天教給她的知識,第二天就會忘記。儘管如此他也沒有太過於擔憂,因爲其深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奏。

爲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丁延慶將女兒轉入北大附小就讀。然而由於小姑娘從未接受過任何補習,所以初入小學的她與其他提前學習過的同學相比,顯得有些吃力。

在第一次考試中,小女孩的成績就墊底,與倒數第二名的差距非常大。面對這種情況,其父親並未氣餒,他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要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支持,她們都能茁壯成長。

丁延慶的“放養”教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他始終堅持尊重女兒的個性和發展節奏。在他看來,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孩子們獨立思考、創新能力和生活技能的培育。

作爲曾經的“神童”,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世人,成功並非只有一條道路,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併爲之付出努力。

北大教授父母的“放養”模式下成長的孩子,她的學習能力怎麼樣呢?是否能跟正常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同頻?

二、“放養”變“激娃”

在北大附小上一年級的丁延慶的女兒面臨着巨大的學習壓力。如果說數學她還能勉強看懂老師在說什麼,那麼英語課簡直就是小姑娘的噩夢,因爲她完全不能理解英文老師在講什麼。

北大附小的英文課是全英授課,沒有中文翻譯,對於沒有接觸過英語啓蒙的小女孩來說,這實在是一大挑戰。

作爲北大教授的丁延慶覺得,或許是女兒之前對英語接觸太少,詞彙量不夠導致她聽不懂老師的授課。

然而不久之後,他卻得知班裡同樣是七八歲的孩子竟然已經掌握了上千個英文詞彙,這讓他震驚不已。

夫妻二人在深夜進行了嚴肅的討論。他們一致決定讓女兒集中精力記單詞、背英文、堅持學習來迎頭趕上同學們。

可在教導女兒學習單詞的過程中,丁教授又發現了一個大問題。小姑娘總是坐不住,無法集中注意力,不管是學英語還是其他科目都只有短暫的興趣。

丁延慶逐漸變得嚴格起來,曲線教育變成線性教育。他給女兒制定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每天接她放學後,都將其帶到辦公室來完成作業。

先背書、記單詞,晚上再寫作業、複習。他希望通過精確和充分利用時間的方法來提高女兒的成績。

然而小孩子不是機器人,無法按照計劃來完成任務。任教多年的丁延慶教授在執教衆多學生時遊刃有餘,可在輔導女兒寫一年級的作業卻飽受折磨。

父女二人在辦公室裡鬥智鬥勇,形成了一種抗爭狀態。起初丁他還能耐心教育和引導女兒,可隨着時間的推移,他也開始厭煩,並且情緒逐漸失控。

就連簡單的加法和減法問題,都能讓他大呼小叫。原本能從維度上看穿數學問題的北大教授,對女兒簡單的一年級數學作業卻束手無策。

那麼經過北大教授父親的指導,小姑娘的成績是否提高了呢?在這個過程中,丁教授又會遇到怎樣的難題?

三、努力過後適得其反

丁延慶教授的女兒原本是一個活潑開朗、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小姑娘。然而隨着父親對女兒學習的關注度逐漸提高。他開始採取更爲激進的輔導方式,這導致女兒的性格和學習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經過輔導後男人發現,雖然女兒的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但孩子卻變得鬱鬱寡歡,甚至出現了厭學的情緒。另外女兒和自己的關係也開始變得疏遠,並且還對其本人產生了恐懼心理。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丁教授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他意識到過度的關注和學習壓力給女兒帶來的影響全是負面的。於是他決定放棄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方法,轉而開始關注女兒的心理需求和興趣愛好。

丁教授將自己的經歷和思考寫成了文章,呼籲社會各界關注到孩子的成長教育問題上。他認爲學校當下的教育模式實在太過於注重成績和排名。

這就導致學生和家長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和焦慮。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還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親子關係造成了負面影響。

丁教授的觀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反響,在他的呼籲下,咱們國家出臺了“雙減”政策,想要以此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家長的教育焦慮。

政策的實施讓孩子們在學校的學習氛圍發生了顯著變化,學科成績不再排名,老師講課的難度也有所降低,家庭作業的減少讓課外活動時間增多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女兒逐漸找回了學習的興趣和自信,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同時小姑娘還發現自己對野生動物的興趣,並開始主動閱讀相關書籍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其父親看到孩子的變化,心中充滿欣慰。

然而丁教授也注意到,儘管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政策,但還是有許多家長仍然沒有轉變思想觀念,仍然在繼續給孩子施加壓力,參加各種補習班和興趣班。

丁延慶認爲,這是家長們的補償心理在作祟,他們要麼希望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的夢想,要麼無法接受孩子比自己還平庸。

他提醒家長們,要正視孩子的個性和天賦,不要過度干涉。天才和天賦都是小概率事件,大多數人都只是普通人。

所以咱們國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成績和排名。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潛力,而不是強迫他們達到父母本身的期望。

丁教授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揭示了當前教育模式的弊端,呼籲社會各界關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他的觀點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反思,爲教育改革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筆者認爲

高考作爲改變人生的重要途徑,確實爲許多人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然而過度的壓力和期望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人們應該認識到,社會不僅需要本科生,還需要各種類型的人才。所以發掘孩子的興趣和潛能,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也同樣重要。

可惜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人們往往過於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他們的興趣和潛力。那麼如何在保證孩子全面發展的同時,兼顧他們的學習成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