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查道炯:全球化合作邏輯受衝擊 中國供應鏈韌性亟待增強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周菊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新趨勢下,國內供應鏈穩定性備受關注。12月23日,在由《經濟觀察報》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汽車年會上,北京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教授、南南學院研究辦公室主任查道炯,從國際政治角度對跨國供應鏈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查道炯指出,跨國供應鏈具有動態性和不確定性,現在國際分工格局走向區域化,同盟化,原有的全球化合作邏輯受到衝擊。在這種情況下,中方要增強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韌性,而企業則是增強供應鏈韌性的第一責任方。

“所謂‘韌性’,意思是全球化下供應鏈受到衝擊是在所難免的,就像一座橋樑,有很多的外在條件能夠衝擊它,但是在設計和使用這座橋樑的時候,要讓它在受到衝擊之後能夠反彈回來。”查道炯表示。

當前,國際關係錯綜複雜,華爲等國內企業在美被制裁,芯片等關鍵零部件被“卡脖子”,均反映出中美關係緊張情況下使得供應鏈穩定性備受挑戰。“現在全球供應鏈管理的追求,已經從效率優先轉向了安全優先,當前主要大國都在競相以國家安全爲由,試圖管控供應鏈的變化,這是現實,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內會長期存在。”查道炯指出,在這種情況下,抱怨逆全球化,抱怨對方國家不講道理並利用政府管制,都是沒有用的,不如踏實增強自身的供應鏈韌性,以保證橋樑頂住風浪的襲擊。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車行業,外方對中國的警惕性也比較高,因爲隨着汽車工業的發展,以及中國汽車企業的快速發展,歐美國家的工業化程度出現下降,這已經廣泛被外方所意識到。

查道炯舉了一個例子,即英國品牌MG,這個英國本土的汽車企業此前被中國南京的汽車廠收購,後來又轉到了上汽集團,當前MG品牌已歸中國車企所有,且所有車型都在中國生產,英國製造資產流出,當地就業也有所降低。查道炯表示,當前美國、英國、德國都開始有意識地改變,如美國所謂的“回岸”方案,也就是要求把工廠搬回美國。

“從中方利益看,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的製造業能力非常高,但從美國的角度看,他們看到的是對中國的依賴實在是太深了,這就有了所謂的脫鉤,是所謂的回岸。同樣的數據,中方看到的是喜,外方看到的是憂,憂了之後怎麼辦,就是反擊了,就是剛纔提到的安全化,政治化。”查道炯指出,基於此,企業應該有地緣政治的思維。

而對於如何在應對國際環境的變化,查道炯提出了三個基本方法,一是儲備,儲備能源、糧食、礦產資源以及重要零部件;二是替代,發展自有核心技術,對抗惡意競爭;三是牽制,建立多邊合作機制,進入全產品鏈發展模式,建立自身預警機制。

另外,對於當前包括汽車產業在內的一些產業鏈的轉移現象,查道炯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現在一些成本導向型的供應鏈轉移,即有一些供應鏈生產環節要轉移到其他的國家,東南亞也好,南亞也好,或者非洲也好,這是正常的。歷史上,很多的供應鏈從日本、韓國、美國及歐洲轉移到中國來,現在轉移到國外去,也是正常的。”而要提高我國的製造業,國內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堅實的實業技術非常重要,企業要跟學界和政府以及產學研一體化共同合作。

最後查道炯還提醒,在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對外合作談判中,中方應注意措辭,避免實力外露。“過去我們會反覆強調的中國在哪一個產業,哪一個產品上獨佔鰲頭,但是不能這麼講,這樣就把外方嚇着了,我們講‘有財不外露’,我們應該少談類似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是全球第一大製造國,我們有很大的優勢,也不會被取代。多談企業對事義務,比如保護和改善全球環境的義務等等,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查道炯表示。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爲《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爲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周菊經濟觀察報記者

行業產業報道部記者關注汽車行業發展,對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關注較多,擅長深入報道及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