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市熱島」現象 成大學者示警:每年都是餘生最涼夏天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子平應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臺計劃(TCCIP),其中產製之觀測網格資料(歷史氣候資料)分析,繪製出2011到2018年北北基桃中午平均溫度圖表,呈現都市熱島情形。圖/林子平提供
6月下旬全臺溫度飆升,中央氣象署發佈多個縣市高溫資訊,學者示警,不只氣候變遷因素,「都市熱島」現象,讓大臺北盆地不容易散熱,北北桃高溫相連,恐怕今年都會比明年相對涼爽,每年都是「餘生最涼夏天」。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子平應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臺計劃(TCCIP)中產製之觀測網格資料(歷史氣候資料)分析,繪製出2011到2018年北北基桃中午平均溫度圖表。
林子平發現,沿着河谷蓄積高溫,大臺北地區從內湖、信義、士林、萬華中正,一路連結到新北,再到桃園、中壢,形成高溫區。
中部高溫連結情況,以臺中盆地爲主,大里、烏日、霧峰區西側、彰化縣北側。
林子平解釋,熱的蓄積與地形特徵、人工開發有關,原本河谷就容易蓄熱,剛好也是人們喜歡居住、優先開發區域,如果沒那麼密集較好散熱,但大臺北開發情況已相連,導致熱蓄積不容易排出,呈現相連的高溫狀況。
林子平認爲,北部熱島是人工和地形的因素各半,甚至歸咎人爲開發,但近日最高溫出現南部,與內陸地形特徵有關。
林子平指出,都市熱島造成的氣溫上升,會直接影響人們待在戶外的感受,如果又依賴空調來減緩戶外高溫造成的室內悶熱,不僅會排放大量廢熱,使戶外再升溫,造成惡性循環,大幅增加的電費也會讓荷包失血;跨縣市形成熱區共同體,政府從這高溫現象要看到全面性問題,做都市發展也須跨地區協調,如何讓彼此影響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