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回頭是岸

降價求量奏效後,又欲保價格、保品牌,卻不曾想再陷銷量“苦海”。掙扎一陣,寶馬最終還是向現實妥協,回到“以價換量”的老套路上。

2024年7月,寶馬試圖通過退出“價格戰”,以“保價”的方式恢復高端豪華的品牌形象,同時穩定新車銷售價格,防止背刺老用戶。此消息引發業界擔憂。

當下經濟環境,豪車降價容易,漲價難!

「圖片來源:寶馬集團官網」

10月10日,業界擔憂成真——寶馬集團公佈數據顯示,2024三季度,該集團在華銷售14.77萬輛(含寶馬、MINI),同比下滑29.8%,降幅遠超其他主要市場,是其全球降幅最大的單一市場。

這直接導致寶馬集團三季度全球銷量下滑13%,爲54.09萬輛;全年累計銷量(1~9月)同比下降4.5%。

9月下旬,也就是宣佈退出“價格戰”約兩個月後,寶馬重新決定,下調相關車型售價。

不得不說,寶馬之變化速度,這次終於趕上了中國市場的發展速度。

曾幾何時,BMW這個駕控愛好者的心頭所好,即使不再那麼純粹,依然能夠在中國市場“呼風喚雨”。

但隨着中國品牌崛起,巴伐利亞的“藍天白雲”,似乎已越來越難飄進中國消費者的心裡。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簡稱“流通協會”)統計,今年8月,寶馬在華銷售3.7萬輛,同比大幅下降46%;若僅統計華晨寶馬,8月銷售3.49萬輛,同比下降42%。

這堪稱“腰斬”的下滑,也爲寶馬回頭參與價格戰埋下伏筆。

此外,據流通協會統計,佔集團整體銷量超90%的寶馬品牌,今年前8個月在華累計銷售45.8萬輛,同比下滑11%。

同期,其中國市場30萬元以上價格區間銷量佔比僅爲51%,對比2023全年61%的比重,縮水明顯。

另外,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簡稱“乘聯分會”)數據顯示,中國30萬元及以上市場,1~8月累計零售銷量同比增長6.1%。

「圖片來源:乘聯分會」

中國市場與寶馬的“一增一減”,不僅意味着寶馬在中國不再如曾經那樣受人追捧,更凸顯寶馬在高端市場的份額正被其他品牌,尤其是自主高端品牌不斷蠶食。

此時,回過頭再看寶馬當初退出“價格戰”的決定,顯然其高層過於樂觀地預估了寶馬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位置。以至於一時“嘴硬”,卻被打得措手不及。

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消費者既然已經知道寶馬能如此“實惠”,那麼價格回漲自然更無人問津。

畢竟,如今中國市場有太多強調運動、操控的高端中國汽車品牌,可以作爲“藍天白雲”的平替,並且它們更加實惠。

無奈之下重返“價格戰”,又真能幫助寶馬挽回多少局面?但返與不返,寶馬已無選擇。

不過,對寶馬而言,所面臨的壓力,並不僅來自中國市場。

今年3月29日,寶馬宣佈在中國召回3.9萬輛汽車,包含寶馬X1(參數丨圖片)、X5、7系等車型。

這主要是由於生產製造原因,集成式制動助力裝置(DSCi)的電機位置傳感器電信號受到干擾,可能導致DSCi無法提供輔助制動,影響防抱死制動系統(ABS)和動態穩定控制系統(DSC)功能,存在安全隱患。

「圖片來源: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

時隔約半年,9月11日,召回範圍擴大至寶馬、MINI、勞斯萊斯三個品牌共計36.6萬輛。僅中國市場,寶馬就需要最終爲用戶免費更換41萬套DSCi裝置。

據寶馬集團公開資料顯示,全球共有150萬輛旗下產品受到這一問題的影響。由此導致交付延期,將會對寶馬集團今年銷量表現產生影響。

與此同時,如此大規模全球召回,產生的成本,也將影響寶馬集團2024財務表現。

「圖片來源:寶馬集團官網」

9月10日,寶馬集團已宣佈下調2024年財務指引。

首先,將交付量從此前的“小幅增長”調整至“小幅下滑”;其次,2024年息稅前利潤率由8%~10%調整爲6%~7%;第三,資本使用回報率從15%~20%調至11%~13%。

此公告一經發布,讓原本在上半年,淨利潤就已同比下滑14.6%、縮水至56.56億歐元的寶馬集團,更被資本市場看衰。

當日,寶馬集團股價大跌近12%,其美國存託憑證(ADR)下跌10.44%,報收25.57美元。

「圖片來源:寶馬汽車(BMWG)股價K線圖」

今年以來,這家德國汽車巨頭的股價累計跌幅已達23%。銷量、業績雙雙受挫,寶馬在資本市場的處境也愈發艱難。

“開寶馬,坐奔馳”——出生於上世紀80、90年代的人,從兒時起,便被強行灌輸這一概念。

以至於當這一代人成長爲汽車消費的主力軍時,寶馬便是衡量一款汽車操控表現的標杆。

筆者依舊記得,E90那代寶馬3系,爲了追求駕駛體驗和操控性,最初的版本在車內空間佈局上,甚至犧牲掉了水杯架。

可隨着時間的推移,爲了討好年輕消費者,梅賽德斯-奔馳變得越來越運動。反倒寶馬爲迎合更多人的喜好,變得越來越“溫柔”。

這讓相當一部分駕駛過“老”寶馬的人,都不禁發問“寶馬還是不是曾經的那個寶馬?”

除了駕駛感受愈發趨同,近年來,寶馬的產品設計,似乎也愈發令人難以接受。

雖說產品的外觀設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總不應爲了增加人們的討論度,將產品設計成被大多數人無法理解的高度。

“鼻孔”(進氣格柵)越變越大,每當寶馬新品發佈,相信不少人都在猜想這一次“鼻孔”還能大到什麼程度。

本意是在致敬經典,但寶馬的設計就只這一點值得致敬?亦或是否應該用更多的精力去創造更多如“霍氏彎角”那樣的經典設計?

哪怕是由克里斯·班戈主導寶馬設計的17年間,雖伴隨爭議,但經他手設計出的“寶馬”,卻不乏經典之作,甚至依然影響着當下的寶馬產品設計。

寶馬似乎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

10月1日,寶馬集團高級副總裁Adrian van Hooydonk領導下的全新設計部門正式成立。前極星設計總監Maximilian Missoni和前MINI設計總監Oliver Heilmer之間,到底能夠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值得期待。

不過,操控、設計上的爭議,並非寶馬在中國市場走向沒落的根本。

從早期的清潔柴油計劃,到2014年推出插電混動的寶馬i8。在一衆豪華品牌中,寶馬對於清潔能源的態度一向積極。

只是在經歷插混與純電之間的搖擺後,寶馬開始執着於“油改電”直到今天。

反觀中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產品,從平臺架構到“三電”,再到智能化,設計的底層邏輯就是基於新能源。從“骨架”上,便決定了兩者之間的差距。這就導致中國消費者並不如以往那樣,也樂於爲寶馬的純電產品買單。

當然,寶馬也在推進自己的純電平臺計劃。

從集團層面,與長城汽車合資成立的光束汽車,本應是寶馬集團加速其電氣化進程的重要機遇。但首先落地的純電MINI,吸引消費者的仍是品牌固有的格調和情懷,這也註定了它的受衆羣體偏向小衆。

爲大衆化產品投資66億歐元研發的Neue Klasse純電平臺,首款產品落地,也是一年半以後的事。在此之前,寶馬仍要靠“油改電”硬撐。

只是屆時,寶馬還能領先或是跟上中國新能源產品的步伐嗎?

中國車企在電動汽車領域取得領先優勢,已成爲包括寶馬在內,歐美日汽車巨頭的普遍共識。

與其花大力氣苦苦追趕中國電動汽車,倒不如在氫燃料、固態電池等方面發力。

從寶馬近期發佈的一系列有關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消息,似乎能夠瞥見其下一階段戰略規劃。

9月初,寶馬與豐田簽訂有關氫燃料電池技術全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攜手研發第三代氫燃料電池系統。

根據計劃,寶馬將在2028年正式推出首款面向市場的量產氫燃料電池車。

傳統化石燃料之後,清潔能源的發展,似乎要真正進入到“百家爭鳴”的階段。

但這終歸都是後話,畢竟4年之後,汽車能源形式的發展是否能朝着寶馬所期待的方向發展,暫無定論。

眼下寶馬回過頭來,再靠“以價換量”,脫離中國市場銷量大幅下滑的“苦海”,以期3個月之後,保住集團全球銷量“小幅下滑”的目標,更爲迫切與實際。

正所謂“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寶馬若想在當下的市場浪潮中,重新踏上“銷量穩健”之岸,或許向“價格”妥協,不失爲權宜之計。

文字爲【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風險大,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