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經濟回報逐漸明顯,企業可持續轉型仍然面臨瓶頸
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上發佈的一份報告認爲,可持續經濟效益逐漸顯現,四分之三的企業預計可在5年內產生經濟回報。
這份由施耐德電氣商業價值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聯合發佈《與商業價值共贏——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高管洞察2024》(下稱《洞察2024》),基於對10大行業112家領先企業高管進行了調研。報告發現,近九成受訪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上已有所行動,近四成受訪企業由“一把手”直接負責。同時,可持續經濟效益逐漸顯現,四分之三的企業預計可在5年內獲得經濟回報。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白重恩在《洞察2024》的發佈中提出,碳中和不是空中樓閣,需要考慮經濟性、用商業的力量去推動。企業的碳中和戰略不僅是一套新的治理體系和規則,更是其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洞察2024》的調研發現,企業在綠色轉型進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戰略制定”與“路徑選擇”最爲突出。在戰略制定方面,不少企業尚無法清晰進行內外部分析,並制定明確的戰略目標;在路徑選擇上,46%的企業難以建立成熟的雙碳工作制度和管理體系,並在數字化管理平臺運用、現有設備或工藝節能空間挖掘等方面存在瓶頸。
報告提出,造成企業綠色轉型挑戰的背後原因,是全局和長期思維的欠缺,因爲每一項具體減碳措施的背後都意味着系統性的變革支撐,而絕非單個場景或部分的改善。因此,在戰略制定上需要從業務發展出發,結合企業內部碳排放現狀和外部市場分析,建立可持續願景和目標,並確定行動的優先級。
報告給出了四大步驟,以規劃企業碳中和的“全局戰略”。首先,摸清自身的碳排情況。包括溫室氣體排放來源與基線等,爲制定減碳路徑提供依據。第二,市場與趨勢分析。針對企業面對的市場環境,分析其中機遇、挑戰與外部壓力。第三,現狀與同行分析。明確自身碳排放定位,分析優勢、劣勢及轉型方向。最後,制定戰略路線圖。通過雙碳目標設定、碳達峰情景分析、碳中和路徑規劃,創建雙碳路線圖。在路徑選擇上,企業應結合內外部資源及實際情況,從技術可行性和投資回報率等方面綜合分析並制定減碳路徑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