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距離美 北市推青銀共伴

前臺北市長柯文哲推行青銀共居政策成效不彰,北市社會局改採青銀共伴方式輔助執行。圖爲陽明老人公寓與文化大學共同推動的「青銀共居」。(文化大學提供/溫予菱臺北傳真)

前臺北市長柯文哲2017年在任內推動「青銀共居」,但因長者與年輕人生活習慣差異大,以致推廣成效不佳,目前北市僅有4件青銀共居,北市社會局採取在社區舉行「青銀共伴」活動輔助執行,促進世代交流。議員建議,青銀共伴活動應配合各地區長者特性設計,並建立青年對社區認同感,也呼籲市府跨局處設置專責辦公室處理青銀問題。

臺北市老年人口數突破56萬人,佔全市人口約22%,已邁向超高齡城市,柯文哲2017年推動陽明老人公寓與文化大學生青銀共居,不僅幫助年輕人瞭解長輩需求,也讓長輩學習年輕人的生活思維。

不過,青銀共居上路以來成效並沒有很好,社會局表示,因爲長者與青年習慣、作息不同,生活會產生一些摩擦,像有長者反映學生晚上都不睡覺,一直開着燈或很晚纔回家,凌晨洗澡發出聲響令人時常睡到一半就醒來,造成睡眠問題影響生活品質。

社會局指出,青銀共居遇到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室友相處,雙方整體生活太過密切,所以增加以鄰里方式拉出距離,推行青銀共伴活動,像多元課程、福利諮詢等,讓同社區青年與長者互動了解雙方想法。

國民黨議員秦慧珠認爲,建議市府暫緩青銀共居政策做整體檢討,聽取專家建議確認問題所在,經改善後若仍行不通,就應改推其他方案,像是社會局提出青銀共伴就是不錯的方法。

她還提到,老人家申請青銀換居,將房子交出來後住進社會住宅,雖然立意良善,但很多長者換居不在過去生活圈內,搬進社宅也不習慣,提醒市府要留意。

民進黨議員何孟樺表示,相較於侷限少數人的青銀共居,青銀共伴可更深入服務社區長者,但關鍵仍在整體社區認同感的建立,必須讓年輕人能在社區生根並主動參與,否則青銀共伴成效恐怕比不上里長透過共餐、拜訪、辦自強活動等主動關懷。

民衆黨議員陳宥丞說,在不同區域生活的長輩有不同習性,青銀共伴要因地制宜,與里長和區公所討論哪些活動會讓長者願意出門參與,若以套用模組式執行恐怕成效有限,他也建議市府跨局處建置專責辦公室處理青銀共居、共伴、共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