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魅力 巴菲特也爲之着迷

《白銀市場爭奪戰:從富蘭克林到 巴菲特,點燃全球經濟與關鍵決 策的致富貨幣》作者/威廉.希爾博出版社/聯經

QR Code

1997年7月25日,巴菲特開始重返白銀市場,當時銀價是每金衡盎司4.33美元,到了年底,巴菲特得意地宣佈,該「持倉產生了9,740萬美元的稅前收益」。他也說明自己投資白銀、使白銀佔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投資組合約2%的理由:「我和查理得到結論,認爲供需平衡會需要更高的價格。」巴菲特喜歡白銀,是因爲工業界的年消費量大於礦業產量,亨特兄弟受白銀而非黃金吸引也是出於此因。不過,巴菲特也很快地在自己與那三位身敗名裂的億萬富翁之間劃清界線:「我們在估算白銀的價值時,完全不考慮預計的通貨膨脹。」話雖如此,在其他所有人看來,白銀價格突漲令人回想起市場遭擠壓的過去,人們也自然而然地將巴菲特與班克‧亨特相提並論。

巴菲特試圖減少人們聯想到擠壓軋空的可能性,在原始的新聞稿中表示:「如果任何賣家無法如期交割,波克夏願意收取小額費用,合理延後交割期限。」回顧當初,巴菲特聲稱波克夏海瑟威公司「刻意避免購買能輕易交割的貨量」,不過從同時期的白銀逆價差交易看來,事實不然。巴菲特是旅行家保險公司的大股東,也曾利用它的商品交易子公司-菲布羅公司-在倫敦囤積白銀,榨乾商品交易所倉儲,並造成供給短缺的假象。《衛報》解釋:「白銀應巴菲特先生的訂單送到倫敦,從此就消失在神秘簾幕之後,因爲倫敦並不會發表庫存銀條的數據。」巴菲特的銀條存放在倫敦,亨特兄弟的銀貨則悄悄藏在瑞士。

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調查纔剛開始,就在1998年2月3日被波克夏海瑟威公司的新聞稿終結了,由此可見巴菲特正直誠實的聲譽,以及操縱市場模糊不清的定義。委員會的年度報告一次也沒提及華倫‧巴菲特的名字,以氣象局報導熱帶氣旋的口吻總結事件:「1997年7月與1998年2月之間,銀價從每金衡盎司4美元突漲至超過7美元,最顯著的擔憂關乎倫敦大規模持倉持有者對白銀的需求。爾後,市場得以提供足量的供給,價格下跌,價差也隨之減少。」先前控告菲布羅公司操縱市場的紐約律師克利斯託福‧洛維爾撤回訴訟,加入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旁觀的行列。

操縱市場本質上是主觀事件,操縱者必須有意扭曲價格,因此巴菲特的評價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執法部門控告亨特兄弟時期的部門首席律師丹尼斯‧A‧克雷吉納(Dennis A. Klejna)表示:「依法證實市場操縱非常困難,因爲人們購買大量商品期貨合約或大量實體商品,也可能是出於合法原因。巴菲特囤積白銀擠壓了銀市,但在證明單一投資者操縱市場之前,你必須先學會讀心術。當初的陪審團判亨特兄弟有罪,是因爲他們和其他交易人共謀、違反了反壟斷法,而華倫‧巴菲特的投資模式與共謀操縱市場完全不符合。巴菲特的成就源自特立獨行的投資模式,如他在1997年的波克夏海瑟威股東信中所述,他往往在所有人賣出之時買入:「你花非常高價格,買的是愉快的共識,而悲觀思想會使價格跌到真正誘人的程度。」巴菲特投資白銀的行動,也符合他的論述。

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未曾揭露它持有白銀平均每金衡盎司的價格,不過它在1997年公開9,740萬美元的稅前收益,表示它可能在1997年以每金衡盎司約5.05美元的價格,購入約1億1,120萬金衡盎司白銀,餘下1,850萬金衡盎司的價格則是每金衡盎司約5.5美元。巴菲特在低價時期用現金購買白銀,所以理論上能和他的可口可樂股份一樣,永遠不釋出。但後來他感到不耐煩,自責道:「我買得非常早,也賣得非常早。」巴菲特錯失了爆炸性的銀價暴漲時期,不久後,銀價將挑戰亨特時期每金衡盎司50美元的紀錄。

更多摘文詳見:

bit.ly/3Oxcp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