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量化機構,默默交出“規模”!
DeepSeek引發的市場狂歡,持續上演中!
但和DeepSeek有“剪不斷、理還亂”關聯的量化機構們,卻默默地經歷了一場規模回撤。
從去年的幻方(DeepSeek兄弟公司)開始,知名量化機構們一家接着一家的規模開始出現“回撤”跡象。
而且這股勢頭,在2025年開年後悄然提速了······
百億量化私募陣營“縮水”
來自權威機構的統計:多家曾經具有超百億受託規模的頭部量化機構,在今年已紛紛跌回了50億元~100億元的量級。
具備上述情形的量化私募機構包括:上海念空數據科技中心(有限合夥)、上海呈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寧波平方和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上海申毅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
這幾家量化機構至少在2021年裡均站上百億規模量級,但之後,隨着市場行情變化,紛紛退出百億量化陣營。
而截至2025年2月13日的備案信息顯示,上述數家機構的規模區間已經回落到了20億元-50億元區間。
一線私募機構,也有規模回落
除去上述提及的機構外,比之它們規模更大的一線量化機構,以及規模稍小的中型量化機構也有縮水跡象。
比如,一家名爲國恩資本的量化機構,在最近一個季度的規模亦從50億元-100億元區間,跌落至50億元以下。
2024年逆勢擴張的磐鬆資產,官方備案規模也在今年2月份回落到了百億元大關。
而大名鼎鼎的幻方量化,據悉規模相比最高峰也有明顯縮水。渠道傳來的消息稱,目前的最新規模在200億上下。
這些中國量化圈的“現象級機構”,曾經在歷年裡資產規模增快速速大,但終究在2025年的春天,落在了外界預期之下。
逆勢擴張者也被迫收縮規模
磐鬆資產的規模可謂崛起迅速。
官網曾披露,2024年4月末公司資產規模正式突破50億元,到了七月末百億私募。
即使在上一輪A股指數級牛市,如此的規模增長速度也是十分罕見的情形。何況去年同期諸多量化同行規模增速已經大幅放慢。
但如此強勁的增長勢頭,到了今年也不得不黯然接受縮水的命運。
這不禁讓人好奇,什麼因素在推動量化頭部機構的規模“精簡”
追根溯源
往年的量化機構規模縮水,往往和收益的回落有關。
典型是2020~2021年的短暫的“贖回高峰”,就和當初頭部量化機構的超額收益突然“消失”有關。
但今年顯然不同,來自業界顯示,這輪機構的規模縮水程度,和業績似乎沒有直接關聯。
比如規模波動較大的磐鬆資產,麾下相關指數增強的代表產品在2024年超過基準指數20個百分點,與諸多同行業績相差無幾。
磐鬆資產對資事堂迴應了規模變化的原因:
其一,年底部分客戶出於財務規劃和資金週轉的需要,會有資金迴流的需求;
其二,客戶的投資決策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權益市場波動、短期業績表現、資產配置方案的調整以及各自的業績考覈週期。
其三,投資策略側重於發掘股票的長期價值,短期內可能會出現一定的規模波動。
正收益也收到考驗
近三年以來權益市場波動加劇,高淨值客戶風險能力受到“考驗”所致。
據私募排排網,2024年有業績展示的百億量化私募2024年平均收益爲12.81%,其中正收益產品佔比超過八成。
一年超過十個百分點的收益,最終卻引來行業規模和頭部機構規模之萎縮。
其一,上述單個自然年度的行業平均漲幅,依然落後於同期A股大盤股指數的漲幅(滬深300指數)。
其二,投資者對於量化策略的理解比早年有着明顯提升,特別是購買後所需要承受的波動,以及對相關知名機構的“去魅”。
代銷渠道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全年中國百億量化私募平均收益率未能錄得正值。而此前2019年、2020年均出現超過30%的平均收益,這兩年恰恰是市場開始認知量化策略的威力,投資者趨之若鶩掏出真金白銀,不乏相當數量的投資者買在了市場高點。
再次進入規模整固期?
事實上,上述量化私募規模縮水背後,整個行業再次進入整固期的討論聲已經漸漸響了起來。
據渠道消息,截至2024年末中國本土已經沒有量化機構的資管規模超過600億元大關。此前九坤、明汯、靈均、衍復均在600億元線上。
如今,上述四家最頭部的量化機構規模區間退至500億元-600億元。
2025年1月中旬渠道傳出部分客戶陸續贖回量化產品,對此有大型量化機構迴應稱這屬於客戶在年關之際止盈贖回的行爲,藉此重新進行大類資產配置,屬於常見之事。
此外,亦有代銷渠道的理財經理表示:渠道的理財團隊也主動和客戶溝通,建議客戶將手中有盈利的產品份額贖回,適當減少權益產品的配置比重。
當然、部分知名管理公司“主動勸贖”的消息也不絕於耳。幻方的成熟團隊,研究重心調整的痕跡也很明顯。
總之,在重重因素影響之下,渠道、投資人、管理機構三方似乎都在經受外界的考驗和壓力,共同選擇了縮小規模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