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上|一方人守護一方水土

原標題:白洋澱上|一方人守護一方水土

每天天剛矇矇亮,雄安新區安新縣端村鎮大澱頭村黨支部副書記趙艾樂,就駕駛着掃地車清掃村裡各條街道;河北大學生態環境系主任王洪傑,從大城市回到家鄉,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荷塘葦澱做科研;攝影愛好者張學農,爲了拍攝記錄白洋澱的鳥類,常常在蘆葦蕩中一蹲守就是好幾天,無論冬夏……白洋澱邊,愛澱護澱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守護一方水土。

白洋澱,九河下梢,是華北地區重要的溼地生態系統。澱上人家,世世代代靠着這片水域繁衍生息。但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白洋澱流域工農業迅速發展,人工養殖星羅棋佈,點源、面源污染物不斷增加。雄安新區設立後,白洋澱迎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生態治理,水質實現歷史性跨越,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荷紅葦綠的水鄉風光又回來了!

白洋澱水質的全面改善,離不開澱上人家的共同努力。生態問題的根源往往深植於社會經濟結構和人類行爲模式中,每一個身處白洋澱生態系統的個體,都不是局外人,其行爲都會對白洋澱生態產生影響。只有每一個個體積極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當中,持之以恆地努力,才能鞏固來之不易的成就,持續擦亮“華北明珠”。

白洋澱水質的全面改善,背後是澱邊村莊的治理之變。用趙艾樂的話說,大澱頭村有“三變”:白洋澱環境、水質變了,野生動物比以前多了;村容村貌變了,每個村都有保潔員,垃圾日產日清;村民和幹部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轉變,老百姓眼界也寬了。在一個個澱邊村莊裡,“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已經成爲廣泛共識。

白洋澱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需要持久的毅力和動力,需要每個“愛澱人”的執着堅守。採訪中,記者遇到了許許多多像趙艾樂、王洪傑、張學農一樣的人——他們有的愛鳥護鳥,發現受傷的鳥第一時間通知巡查員;有的積極向外地遊客宣傳白洋澱生態治理情況,主動制止遊客在澱裡釣魚等不文明行爲;更多的則嚴於律己,從不亂倒污水、亂扔垃圾……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每個人從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做起,長年累月地堅持下來,就能匯聚成守護白洋澱的強大能量。(康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