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手術人工水晶體罕見位移 日人在臺就醫「喬正」
一名65歲日本籍主管平常在臺工作,因右眼視力不穩而就醫,檢查後發現是10年前曾在日本做白內障手術的人工水晶體出現懸韌帶鬆脫,導致看東西晃動,右眼矯正視力僅0.4。振興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許粹剛說,人工水晶體脫位是罕見的嚴重併發症,發生率僅有0.2%,可透過「經鞏膜縫合固定法」改善。
人工水晶體脫位多與囊袋及其懸韌帶的完整性及支撐能力有關,許粹剛表示,白內障手術、老化、高度近視、葡萄膜炎、外傷撞擊、色素性視網膜炎、糖尿病、異位性皮膚炎、過熟白內障、過去急性閉角發作、馬凡氏症候羣,及結締組織疾病等,都會增加人工水晶體脫位的誘發風險。
治療人工水晶體脫位的傳統方法爲「平坦部玻璃體切除術」,是使用人工水晶體切割器,或透過鞏膜隧道、鞏膜角膜切口,去除脫位的水晶體,再進行二次人工水晶體植入。
許粹剛說,此方法傷口大,需縫合多針角膜傷口,手術時間長約1至2小時,並且10年後可能會因爲縫線斷裂,再次造成水晶體脫位的機會。
新式方法爲經鞏膜縫合固定、經鞏膜三片式人工水晶體固定、虹膜嵌合固定等。許粹剛表示,自己較常使用「經鞏膜縫合固定法」,用原本的人工水晶體直接復位,不用再次更換人工水晶體。把晶狀體放在虹膜和前玻璃體腔之間,並透過相對側的縫線固定,將縫線埋入鞏膜內,並利用電燒筆燒灼,固定人工水晶體的腳及鞏膜上的位置,縮短手術時間,整體僅需40分鐘。
許粹剛提醒,人工水晶體復位仍有風險,如眼內出血、視網膜剝離、術後眼壓高、角膜水腫等。上述日本患者屬於結締組織疾病誘發的人工水晶體脫位,再經鞏膜縫合固定後,重拾視力,不再令人工水晶體晃動,術後視力1.0,無任何特殊併發症。
人工水晶體脫位,以及治療過程。圖/振興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