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師說·講好思政課)

張 暉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我已在思政課的講堂上耕耘了20個年頭。20年來,每次備課時,我總會問自己:假如我是學生,希望聽到一堂怎樣的思政課?課堂的設計能否激發學生興趣?如何講述才能真正讓學生聽得進去?

“自我提問”的習慣讓我受益匪淺。我不斷走近學生、加強互動,瞭解學生的喜好、關注和困惑,再有的放矢地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講課內容,完成一次次師生共赴的鑄魂育人之旅。

在這一過程中,我感受到,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時代感、故事感和實踐性,是當下講深講透講活思政課的重要所在。

把握時代之變,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是思政課與時俱進的內在遵循。面對新時代大學生,除了積極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設師生互動教學模式外,我還更多地在內容設計上下功夫。關注時事熱點,利用身邊的鮮活事例、典型案例和翔實數據,將理論轉化爲生動的闡釋,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共鳴、認同和接受度,在“見人見事見物”中提升思想認識,感悟真善美,洞察時與勢。

運用故事思維進行課堂講授,將現實生活與理論知識緊密結合,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式。思政課教師如何創新表達、抽絲剝繭、深入淺出,把道理講得動聽、好聽、耐聽?在多年實踐中,我認識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思維習慣和話語邏輯,持續錘鍊講授藝術,通過場景構建、細節描述等方法,強化教學的代入感和畫面感,從而讓學生有興趣聽、聽得進去。

發揮實踐教學特色,讓學生近距離洞察社會、觀照時代,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題中之義。當代青年視野開闊、思維活躍,他們期望走出校門、深入社會、貢獻青春力量。近年來,學校探索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帶領學生走進農村、走進田野。每每看到學生與老鄉圍在一起幹農活、嘮家常,我都能真切感受到學生的成長。讓大學生在祖國大地上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青春一定會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華。

(作者爲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本報記者丁雅誦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