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修復背後的故事(環球走筆)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尚凱元

近日,法國巴黎聖母院的鐘聲再次響起。歷時5年多,這一久負盛名的世界文化遺產終於重新向公衆開放。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巴黎聖母院的修復爲全世界帶來“充滿希望的震撼”。

修繕一新的巴黎聖母院,屹立着高約96米的新尖塔,幾乎復刻了19世紀的設計,金色公雞風向標傲然其上。塔尖內部收藏着一份寫有2000名修繕人員名單的羊皮卷軸,以紀念他們爲修復巴黎聖母院作出的貢獻。

修復巴黎聖母院,不僅是對物質遺產的重建,也是對文化遺產的復原。2019年4月巴黎聖母院的屋頂和塔尖在大火中燒燬後,法國政府收到了許多有現代特色的修復方案,但法國議會最終通過法案,要求修復工作確保巴黎聖母院恢復原貌。“巴黎聖母院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是法國的象徵、法國的歷史、法國的身份以及全世界共享的文化遺產。”法國國家古蹟總建築師菲利普·維倫紐夫說。

巴黎聖母院歷史悠久,將其恢復原貌並不容易。被燒燬的木質屋頂有“森林”之稱,因爲它由約1300根古橡木樑交織而成。修復者遍尋法國各地,找到數千棵橡樹,通過手工打磨,重建了木質屋頂。法國作家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提到的那座管風琴,由8000根琴管組成,大者高達10米、小者細如鋼筆,僅拆解工作就耗時數月。管風琴風箱和音槽等木製部件被送往法國南部的埃羅省,風琴音管等金屬部件被送往法國腹地的科雷茲省。各地工匠齊心協力、各展所長,以融合了機械與聲學的專業知識技能,讓巴黎聖母院的“歌喉”清亮如故。

修復後的巴黎聖母院,凝聚了貫通古今的科技與匠心。採石工精心挑選與巴黎聖母院建築輪廓相融的石材,彩色玻璃大師讓玫瑰花窗重新映射光芒,雕刻師讓滴水嘴獸更顯生動神韻……精湛的傳統技藝大展身手。通過數字化與三維建模技術精確還原細節,材料老化測試確保新舊材料兼容,三維打印驗證新部件精度,實時傳感監測系統保障結構穩定性……現代技術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後,中法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多次函件來往討論合作設想。來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專家飛赴巴黎面對面交流。巴黎聖母院屋頂和塔尖採用的木材主要是橡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裡面有大量松木和柏木,雙方確定未來在木材或木質遺存的保護研究方面開展合作,將拓展中法文化遺產合作的深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積極示範效應。

重新開放的巴黎聖母院吸引世界目光,許多人前來參觀。在巴黎聖母院前廣場,筆者見到了移動攤販賈依德。會說多國語言的他曾是位專業導遊,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的那天下午,他帶着遊客來參觀,晚上卻在電視上目睹了大火吞噬教堂的過程。雖然已不再當導遊,但他在巴黎聖母院附近的橋上賣可麗餅,始終關注着巴黎聖母院的修復進展。“擡眼就能看見巴黎聖母院,這幾年我的手機裡記錄了它逐漸恢復原貌的過程。”他說。

建築是活的歷史,講述人類文明的故事。從雨果筆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到因之與巴黎聖母院結緣的讀者,再到參與修復巴黎聖母院的工匠、慕名而來的遊客等,每個人都將以各自的方式,續寫與巴黎聖母院的故事,使其更加鮮活地屹立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3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