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砲戰的大國博弈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中國與俄羅斯因美中關係的惡化而逐步拉近,又因俄烏戰爭而進一步加強。但在65年前,中俄卻因八二三砲戰而漸行漸遠。美國的中國專家懷丁曾指出,1958年八二三砲戰,大陸對金門的炮擊打亂了蘇聯的外交安排,造成日後中蘇關係的破裂。
大陸學者沈志華教授在蘇聯解體後取得冷戰解密檔案,指出其關鍵因素是中蘇共領導人的分歧。在史達林掌政時期,堅決不介入中共對臺灣的武力行動,只願意提供協助。而在史達林死後,繼任的赫魯雪夫又不時表露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心態,引起毛澤東不滿。
1958年7月31日赫魯雪夫密訪中國,與毛澤東會談,毛卻在他離開北京前邀集各國駐京使節到機場送行。毛建議中俄簽署聯合公報,展現友好同盟。面對毛赫簽署聯合公報,蔣中正總統憂心忡忡,認爲此行系9年來中蘇共最重要的會議,並告訴蔣經國,中共犯臺之期在即。
毛澤東對外解釋,是要藉金門砲戰將美軍吸引到臺海,促使中東的阿拉伯人民推動反帝國主義鬥爭。但赫魯雪夫卻對八二三戰役一頭霧水!對毛的作法不解,並派外交部長訪問北京追問原委。毛迴應,金門等島嶼本是中國領土,砲戰是中國人自己的事。
但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卻以爲這是毛、赫兩人7月末北京會晤時的共同決定,態度乃轉趨強硬,解放軍面臨着美軍的核子空襲威脅。9月3日,第七艦隊護航國軍補給船團。第二天,大陸方面宣佈在12海浬領海範圍內,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許可不得進入。9月7日,第七艦隊運補金門,卻避免與解放軍直接交火。
9月6日,俄外長到北京會見毛澤東與周恩來,中共承諾不會佔領金門,也不會解放臺灣。9月13日,毛澤東指示,爲了緩和局面改打空包彈。周恩來指示駐波蘭大使王炳南在華沙的中美會談要求美方先行從臺海撤軍。
另一方面,赫魯雪夫接見中國駐俄大使劉曉,告知準備派一支空軍部隊協助大陸,爲毛澤東所婉謝。10月4日,赫魯雪夫再度去函中共表達願意提供導彈部隊,毛再次拒絕。他懷疑蘇聯想掌控中國沿海,藉此控制福建。
面對毛澤東的多疑敏感,赫魯雪夫十分不滿。這兩位共產陣營的領導人因爲八二三砲戰的矛盾與分歧,結下了樑子,最終分道揚鑣。65年之後,我們回顧這段曲折的歷史,不能不感嘆大國博弈,千頭萬緒,峰迴路轉,卻又見柳暗花明!(作者爲民主文教基金會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