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彈計劃 前中科院長首曝我第一枚彈道飛彈研製內幕

陳水扁總統與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視導中科院九鵬基地。摘自龔家政先生訪問紀錄。

前中科院院長龔家政。(本報資料照片)

前中科院長龔家政在回憶錄指出,中科院花了60億元研製的彈道飛彈,試射前,國防部長李傑喊停,他去找國防部副部長柯承亨,柯向陳水扁總統報告,計劃才恢復。

中科院研製的第一枚彈道飛彈,直徑一公尺,高度十公尺,也是臺灣第一次製作的、最大口徑的飛彈。陳水扁到九鵬基地的坑道里視察,他和陪同的邱義仁秘書長看到靶彈龐然豎立,碩大無朋的英姿,驚訝之色溢於言表。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近日出版《龔家政先生訪問紀錄》,書中首度曝光我第一枚地對地彈道研發試射內幕。以下是重點內文:

我們的天弓計劃裡面,有一個當年列爲極機密的「靶彈計劃」,就是研發製作彈道飛彈。那是一個大計劃,每個所各有其任務,投入的人力大概有四百多人,主持人是一位吳博士。這個計劃做到最後階段時,國防部突然正式行文,指示停止該計劃進行。我得知消息後覺得很錯愕,親自向李傑部長報告說,我們計劃成功的話,只能證明我們中科院有能力做彈道飛彈,真的要在戰場上當成武器發動攻擊,還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做測試驗證。

在現階段,我們整個計劃希望能循序進行,先把第一階段做實彈自由飛行測試完成。如果成功過關,表示計劃的方向正確,如果功敗垂成,也可以重新檢視整個過程:失敗爲成功之母,找出錯誤的環節,檢討改進。我請教他突然喊停是否有特別的意義,李部長只回說,要你們停你們就停,別的就不用問了。

這個已經投下60億左右的計劃,就這樣不明不白地中止,我覺得應該給整個團隊一個合理的說法,於是找柯承亨副部長商量,我告訴他,在這個最後的節骨眼喊停,對整個團隊打擊很大,如果是我們做不出來,進行不順利或測試失敗,現況結案的命令我們還可以接受,眼看就可以進行測試了,這樣的指令實在很難接受。

我原本希望柯副部長向李部長爭取恢復,沒想到柯副部長直接向陳水扁總統報告,一星期之後我們收到這個計劃恢復執行的命令。這件事可能讓李部長對我有些不諒解,至於爲甚麼先前會有這樣的曲折,我也不明白,更不願隨便揣測。

這個計劃研發的是臺灣第一次製作的、最大口徑的飛彈,直徑一公尺,高度十公尺。一般我們國慶日的閱兵是公開的武力展示,其實還有另類的「私下閱兵」,陳水扁總統會經到九鵬基地的坑道里視察,他和陪同的邱義仁秘書長看到靶彈龐然豎立,碩大無朋的英姿,驚訝之色溢於言表。

我們在飛彈測試之前需向國際發出航告,提出空域管制申請,也事先疏散試射區域2公里範圍內的居民,告訴他們當晚有一個全面性的演習,居民通常十分配合,暫時離開住所。另外,試射前也要提報國防部。我向李部長報告,測試時我們對於安全性有非常謹慎周全的考量,設有幾道保險,第一道飛起來之後如果有任何不穩的現象,就要讓它自毀,幾秒之後要轉彎時,如果方向有任何偏差,也要讓它自毀。

雖然有傳說大陸早期試射此類型導彈時,打到一個幾百裡外的村莊,死了六、七百人,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現在科技與安全裝置的發展已經有很大的進步,而且我們做了萬全的準備,失敗率是微乎其微。李部長聽完我的報告之後不發一語,不置可否,沒有說可以或不可以,也沒有簽字同意或不同意,我默默地將提報單拿回來,向他敬個禮就離開他的辦公室,心忖一切成敗就由我獨自承擔吧。

兩個星期之後,我帶着大隊人馬南下。到了九鵬海邊,大夥兒就開始架設帆布、隔離圍網等,還立了許多小燈,準備挑燈夜戰,等待清晨五點破曉時的試射。我整晚沒睡,在山頭的控制中心緊盯着一切,同仁們也不眠不休地做最後的準備工作。後來負責攝影的一位女同仁興奮地跑來,要我去看現場監控系統傳來的影像。夜幕裡,監控錄影的微弱燈光照射在飛彈上,投射出來的影子像極了中世紀一幅修女的剪影,戴着頭巾,穿着連身衣裙,彷彿兩翼有了翅膀。我看了之後有如吃了定心丸,不再那麼焦慮。我跟大家說,我有信心,上帝都派了天使來看了,我們是爲和平發展的,一定不會有問題的。

第二天早上我們就依照計劃準時發射,通常第一次發射就叫自由飛行測試,飛多遠算多遠,通常也不會太遠。當導彈筆直堅挺地冉冉上升,壯觀的形影氣勢十足,雄偉傲岸,令我終身難忘。自由飛行很重要,因爲那是一個基礎,有了基礎就可以進一步發展。我們試射成功後,大家欣喜若狂,許多人百感交集,那麼龐大的計劃,辛苦那麼久,終於看到成果不禁潸然淚下。那一刻我心底也感謝李部長,他雖然沒有表示同意,但他也沒有強行制止我試射的決心。他應該十分了解我的倔強個性,不達目標不會罷休。

十來天之後,聽說美國在臺協會的處長面見陳總統,遞交一個備忘錄,上面列了一些提醒事項,大致是說我們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試射飛彈,這是不允許的。我被告知美方後續的反應之後,只能一再向長官說明,中科院只是在證明我們的研發能力,只是驗證中科院在彈道飛彈的研發上具有這樣的潛能。記得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會說,科技研發就是對不可知的未來的一種探索而我們就是在探索,證明我們中科院自己的研發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