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迴歸祖國25週年|新動能 新空間——橫琴深合區助力澳門“一國兩制”事業新發展
新華社廣州12月5日電 題:新動能 新空間——橫琴深合區助力澳門“一國兩制”事業新發展 新華社記者洪澤華、黃揚 自古以來,大小橫琴島如兩張橫臥的古琴,在伶仃洋畔、珠江口西,伴着日月星辰與清波碧浪,奏出山海之歌。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管理機構正式揭牌成立。 三年來,106.46平方公里的橫琴,與澳門“雙向奔赴”一體化發展,持續爲澳門發展激活新動能、拓展新空間,助力澳門“一國兩制”實踐書寫新的發展篇章。
激活新動能
在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納金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20餘項創新技術產品整齊排列。2015年在珠海成立的這家科技企業,專注柔性透明導電材料創新及產業化應用。3年前,借深合區成立契機,公司正式遷入橫琴。 三年來,依託大灣區完善的製造業產業鏈基礎和豐富的應用場景,納金科技在材料研發並率先實現量產基礎上,繼續開發與新材料匹配的新工藝,貫通產業鏈,實現產業化落地,並和一線家電品牌建立合作關係。 “總部遷到橫琴後,公司聯通澳門更加方便,幹事創業的效率提升很多。”納金科技創始人雷震說,充分利用澳門的科研資源、大灣區的製造能力和市場,公司業績明顯增長。 深合區成立三年來,吸引越來越多澳門企業。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6521家澳資企業落戶橫琴。深合區上半年澳資企業增加值接近19億元人民幣,已成爲內地澳資企業最集中的區域。 如今,深合區擁有各類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3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68家,國家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1家。 橫琴島上,澳門青年創業谷、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集聚地等創新載體星羅棋佈,一批突破“卡脖子”技術的高端製造業企業、科研機構落戶其中。 “深合區建設給澳門新興多元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爲澳門青年提供了一個幹事創業、追逐夢想的絕佳舞臺。”雷震說。
拓展新空間
“在橫琴發展,滿足了我從小當醫生的心願,又能接觸到科研與商業機遇。”26歲的澳門青年繆永銳說。 去年8月,《澳門特別行政區醫療人員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業管理規定》實施。作爲澳門醫療人員,繆永銳通過註冊申請,獲得了在橫琴執業的機會。 他說,自己還很年輕,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現在正“沿着深合區的發展方向前進”。 目前,繆永銳還在與中山大學共同開展科研合作,最近也在準備申請相關基金與澳門大學開展大健康生命科技相關研究。“在橫琴,可以獲得科研機會,也能作爲醫生做手術,更有成就感。”他說。 如今,繆永銳已在橫琴“澳門新街坊”置業。作爲粵澳兩地合作建設的首個面向澳門居民的綜合民生工程,截至8月底,“澳門新街坊”已被認購超1300個單位。不少澳門居民搬進新家,開啓琴澳雙城生活。 今年9月,“澳門新街坊”配套教育項目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正式開學,256名澳門新生報到。這是內地第一所澳人子弟學校,將在橫琴打造趨同澳門的學習生活環境,推動深合區深度對接澳門公共服務體系。 “我現在大多數時間都在橫琴。”繆永銳說,從氹仔的工作地點回橫琴家中,甚至比到澳門半島更快速便捷。 “澳門新街坊”的業主微信羣已有500人加入,每天羣內消息不斷,大家互幫互助、交流心得。繆永銳說:“大家在這裡,就像找到溫暖的大家庭一樣。”
助推新發展
爲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去年11月,澳門特區政府提出“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加快發展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現代金融業、高新技術產業、會展商貿及文化體育等產業。 在深合區,沿着“1+4”產業路徑,澳人澳企不斷髮現新的發展機會。 “我們團隊集納了大灣區內地城市和澳門的優勢資源進行研發、生產、調試、應用。”真健康公司創始人、澳門青年張昊任說,橫琴的創新氛圍大大提速了企業醫療器械研發進程。 成立於2018年的真健康(廣東橫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瞄準大健康領域,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控制爲核心技術,專注腫瘤精確診斷與微創治療機器人、器官修復機器人研發和產業化。 六年多以來,真健康公司已獲得國家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3個,申請專利301項,獲得授權237項。其產品“穿刺手術導航定位系統”被國家藥監局認定爲“國內首創”,目前已在約50家國內重點醫院應用。 新項目持續聚集橫琴,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今年8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舉行重點項目集中籤約儀式。45個重點簽約項目涵蓋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科技創新、生物醫藥大健康等領域,其中9個爲澳資項目。 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主任李偉農表示,項目集中籤約體現橫琴始終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一主線,兩地產業協同發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相信深合區的發展模式,能爲澳門與內地融合發展樹立典範,也將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和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中作出更多積極探索。”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鍾韻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