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預測蛋白質結構獲諾貝爾獎,誰該灰溜溜地走了?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一半授予David Baker,以表彰他在蛋白質設計方面的貢獻;另一半授予Demise Hassabis和John M.Jumper,以表彰他們在AI預測蛋白質結構方面的貢獻。
提到蛋白質結構,很多人能想到中國有不少科學家因解析出蛋白質的結構在《Cell》《Nature》《Science》等頂級期刊上發表了一大堆論文,其中個別人的CNS論文數量之恐怖足以甩絕大多數諾貝爾獎得主好幾條街。那些科學家一時風光無限。只是一屆又一屆的諾貝爾獎從未向那些解析蛋白質結構的包工頭正眼看過一眼,倒是對包工頭及其小工手裡的冷凍電鏡格外欣賞。
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雅克·迪波什、約阿基姆·弗蘭克和理查德·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發明冷凍電鏡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冷凍電鏡的出現使科學家能夠更加清晰地從分子、原子尺度上看清蛋白質的結構,甚至看清的同時還能保持蛋白質的活性。這爲人類認識及理解生命活動、研發藥物帶來極大的便利。蛋白質幾十萬種,比較重要的蛋白質少說也有幾百上千種,認識這些蛋白質的結構還是有用的。有了冷凍電鏡這樣的利器,國內一些科學家開始在《Cell》《Nature》《Science》上狂刷解析蛋白質結構的論文。有些大學爲了實現CNS零的突破,專門斥巨資購置冷凍電鏡,不久果然有解析蛋白質結構的論文發表在CNS上。
若不是國內有那麼一羣人狂刷解析蛋白質結構的論文,冷凍電鏡獲諾貝爾獎也許要推遲幾年,這可以算作是國內科學家助攻冷凍電鏡獲諾貝爾獎。不過當時也給那些科學家帶去一波質疑,讓一些人承受了壓力:發了一堆CNS,真的就有真才實學?真的就意味着中國的科技在國際上有了競爭力?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又是給瞭解析蛋白質結構的結構生物學家沉重一擊。AI最快能夠在幾分鐘內完成對蛋白質結構的解析,而之前的冷凍電鏡動輒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結構解析。AI解析蛋白質可以讓之前享受過CNS榮華富貴的結構生物學家下崗了。之前狂發CNS的結構生物學家好比是一部影片中靚麗的男女主角,發明冷凍電鏡的科學家則是作者、製片人、導演。到了AI解析蛋白質結構得到諾貝爾獎認可的今天,之前的靚麗男女主角可能連羣衆演員的份都沒有了。不過昔日的作者、製片人、以及今日AI的發明者,仍可以憑藉其智慧在學術界有所立足。
說到底,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是打了中國又一記響亮耳光。不是因爲沒有中國科學家獲獎,而是中國追捧的評價機制沒有給諾貝爾獎留下生存空間。現在的中國不缺錢,不怕在科技上多投入,只可惜養了一堆投機取巧玩弄規則的人。若沒有對CNS的追捧,中國不會出現那麼多高校或研究所競相斥巨資購買天價電鏡的現象,不會出現依靠玩弄規則就能成功上位的科學家。上位只是在中國上位,拿到國際,拿到諾貝爾獎那裡,毫無競爭力可言,只能灰溜溜地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