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機後時代:當操作變成一句話的事兒
回顧過往幾年,消費電子行業整體處於較長的下行週期。手機的硬件配置高度同質化,所謂的「旗艦手機」,也無非在卷影像、卷芯片、卷重量、卷快充......有時幾乎毫無差異。
在卷無可卷的時候,OpenAI的異軍突起,讓“萬物皆可AI”的風也吹向了智能手機行業。毫無疑問,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手機是承載大語言模型最好的載體,各大廠商敏捷地抓住機會,陸續官宣了自家的手機大模型計劃。
2024年也被冠上了“AI手機元年”的稱號。
接近年尾,很多手機廠商拋開了前半年那種卷大模型參數的路子,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場景落地。換而言之,擺數據不再重要,改變用戶體驗纔是要緊事。
手機廠商面向C端市場,比技術落地更緊要的是用戶心智之爭。DoNews發現,智能體這一關鍵詞,成爲接下來廠商要卷的新目標。
從蘋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到榮耀的「AI智能體」,從vivo的「PhoneGPT」到OPPO的「AIOS」,智能體的競爭開始成爲衡量手機廠商技術能力的關鍵所在。
更關鍵的是,隨着《終端智能化分級研究報告》的發佈,AI手機會向標準化、成熟化進一步邁進。廠商們會更有創新目標,消費者也將更加清楚AI手機的能力級別。
“AI手機元年”即將過去,而手機廠商的“AI之戰”纔剛剛打響。
01.將AI能力融入到OS
各家廠商都在做AI手機,但理解和進度並不完全一致。
蘋果算是入局AI最晚的一批,儘管如此,他們也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着急的意思。
庫克在最近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儘管業界普遍認爲蘋果在AI領域落後於競爭對手,但蘋果更注重爲用戶帶來最佳的體驗,而不是爭奪市場的先行者地位。“我們寧願推出真正卓越的產品,爲人們帶來實質貢獻,而不是爲了搶先上市而匆忙行事。”
話雖如此,但蘋果自今年6月推出Apple Intelligence之後再無其他大動作(中華區甚至無法體驗AI功能),有業內人士調侃:“iPhone 16來了,但AI卻還在路上。”
反觀國產手機品牌,在AI重構用戶體驗上的思考和實踐,已然邁出一大步。
過去AI在手機上的功能主要集中在App階段,例如,各種AI助手、翻譯軟件和圖像處理應用等,都是通過獨立App提供AI功能。這些App各有側重,用戶需要安裝並打開不同的App來使用AI服務。如今,將AI能力融入手機系統已經成爲行業共識。
剛剛過去的榮耀MagicOS 9.0發佈會上,榮耀CEO趙明演示了YOYO的“一句話點咖啡”服務功能。
“YOYO,我有些困了,幫我點一杯咖啡。”被喚醒的YOYO,聽到趙明點指令後,便開始進行點咖啡外賣操作,整個過程沒有人爲干預,YOYO非常“絲滑”地識別屏幕顯示內容,根據手機主人的消費習慣和歷史訂單,模擬點擊動作,自動選擇咖啡店、咖啡類型,最終成功跳轉到結算支付頁面。
YOYO不僅可以點咖啡,“YOYO,取消手機自動續費”,簡單的一句話,YOYO就“接管”了手機,在支付寶和微信上找到已訂閱項目並取消自動續費,省掉了過去手動操作的麻煩。
與榮耀相似,在OPPO開發者大會上,新一代ColorOS最大的升級也圍繞着AI。
ColorOS 15的代表性功能是「一鍵問屏」。通過簡單的語音對話、圈搜等方式,系統能夠理解屏幕內外內容,並根據識別的內容,快速提供準確的回答、建議,也能夠直接發出指令,例如修圖、文件轉換格式等。
與過去的單點式應用創新相比,ColorOS 15最大的改變在於AI與系統之間的融合變得更加深入,並且融入了更高階的多模態交互能力。例如在小紅書中刷到的任意一篇旅遊攻略,「一鍵問屏」能夠快速提取其中的餐廳、景點,並結合地圖功能快速規劃旅行路線。
按照OPPO的說法,目前智能手機行業已不再滿足於一鍵消除、文生圖、互動問答等應用層創新,而是試圖用AI重構軟件系統,融合模型、算力、數據和服務的生態,提供更直覺的交互和專屬的使用體驗。
02.大模型越來越“小”
縱觀目前手機廠商推出的AI功能,比較大的賣點就是提升用戶交互體驗,扮演智能助理的角色。但要做到這一點,AI手機的反應速度就得快。從技術層面講,手機的性能、算力和功耗都得跟上。
AI手機的能力通常取決於大模型的參數規模,目前一些頭部廠商的大模型最高已擁有萬億級別的規模,但手機在運行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難。
某行業人士曾表示:一款130億參數的AI大模型,大概需要13GB內存才能運行,而智能手機本身運行安卓操作系統通常就要佔用4GB的內存,如果還要相對流暢的運行其他常規APP任務並保活,還需要6GB的內存,即總的手機內存容量需求起碼得到23GB。
換句話說,這就卡掉了一大批機型。
手機廠商熱衷於將大模型“塞”進手機裡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如何在有限的環境下實現最大的效率。也就是說,只有降低端側大模型的成本,才能真正減少廠商的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過去的vivo開發者大會發布的藍心端側大模型3B只有30億參數量級,過去這一數字高至70億、130億。
vivo AI系統中心高級總監熊官敬告訴媒體,去年是奔着硬件極限去做,但帶來的用戶內存、續航的消耗是巨大的。比如,經過極致量化壓縮之後,70億參數的端側大模型要佔用戶3.5GB的存儲空間,而3B端側大模型,只佔用了1.5G的內存。
廠商不再追求參數上限,而是轉向更小、更高效的形態,同時體驗感也未掉隊。據悉,藍心3B儘管規模較小,但在對話寫作、摘要總結、信息抽取等能力上可以比肩行業7B—9B模型。相比藍心7B,藍心3B極致性能提升300%,平衡模式下功耗優化達46%。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蘋果剛發佈的首款AI手機iPhone 16,採用的便是端側30億參數大模型,性能也超越了主流的7B大模型;谷歌DeepMind發佈的 Gemma 2 2B,將參數量壓縮到20億參數。
大模型輕量化,已成爲主流趨勢。
03.AI驅動下,距離換機潮還有多久?
當風口再次吹起,AI手機是否已經成爲拉動市場新一輪銷量增長,甚至引發“換機潮”的神器?
身邊換新機的朋友告訴DoNews,雖然iPhone 16作爲蘋果第一代AI手機飽受關注,但對於自己來說意義不大,起碼現在還不是時候。“很多人都在縮緊支出,iPhone也不便宜對吧,而且這幾年新款的外觀幾乎與過去沒兩樣,也沒什麼爆點創意,不至於刺激到大家。”
專業的分析機構普遍認爲,蘋果智能的推出對iPhone 16的銷售有一定促進作用,但程度十分有限。Counterpoint Research預期今年下半年iPhone 16出貨量預期僅較上年同期的iPhone 15提升2到3個百分點。
DoNews發現,目前市面上比較流行的AI應用場景,無外乎AIGC消除、AI通話摘要、AI字幕、文檔總結等等,更爲尷尬的是,這些功能似乎都可以通過更完美的第三方應用來替代。
一位下游從業者表示,AI智能手機的普及剛剛開始,就像功能手機過渡到智能手機一樣,銷量的變化還不明顯。
“買新機的人基本上是因爲上一臺出問題了,因爲AI功能換機的人並不太多,店員也不會主動介紹AI。一般人們挑選一款新手機,往往是先是把相機打開,看看拍照怎麼樣,價格貴不貴、送不送耳機充電器什麼,其實今年最火的手機是華爲的三摺疊,但也是看的人多過於消費的。”工作人員向DoNews補充道。
不過,把戰線拉長遠些,AI無疑會爲手機廠商帶來新的收入增長點。
以蘋果手機爲例,美銀美林認爲,蘋果AI將賦予Siri與應用程序更深度的整合能力,這種能力將從2026年開始爲蘋果公司帶來約30億美元的潛在收入,並且這一收入可能在未來十年接近500億美元。
IDC給出了整個行業的預測,認爲到2024年底,具備AI能力的手機出貨量將突破2.34億部,同比去年將實現363%的爆發式增長,全球市場份額也有望達到19%。到2028年,生成式AI手機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將上升至54%,成爲未來的主流手機類型。
但是目前,AI智能手機的殺手級應用還沒出現,大多數消費者不會因爲智能手機有了足夠好的芯片、或者影像功能主動換機。
當前,隨着硬件廠商端側算力的持續推進、小模型效能的迅速提升、手機廠商系統底層的重構,AI手機已經擺脫了年初“僞概念”的標籤。系統級AI將帶來交互方式的徹底轉變,激發出全新的用機體驗。
對於消費者而言,什麼高深莫測的參數,什麼花裡胡哨的炫技,這些都不重要。未來AI就是各種各樣的服務,而服務的天花板並沒有上限。面對這場圍繞用戶的“圈地運動”,手機廠商能發揮的還有很多。
本文源自:DoNews
作者: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