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中企出海……零一萬物李開復、紅杉中國浦曉燕等大咖熱議 創投行業還有哪些投資機會?

《科創板日報》12月8日訊(記者 李明明)“AI2.0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技革命和平臺革命。現階段,大模型性能不斷攀升而推理成本極速下降,給AI 2.0應用爆發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可以預見顛覆式的AI First應用會相繼在不同領域出現,很快迎來井噴式增長。” 創新工場董事長、零一萬物CEO李開復博士在近日的2024中華股權投資協會(CVCA)年會暨PE/VC高峰論壇上表示。

在論壇上,李開復、光速光合合夥人蔡偉、紅杉中國合夥人浦曉燕等多位創投界人士從AI應用、併購等角度深入討論,在當前複雜多變的時代週期中探索市場應對策略、前瞻發展機遇。

多位與會投資人認爲,在中國,AI領域硬件和應用會帶來大量投資機會。創世夥伴創投合夥人樑宇表示,縱觀人工智能整個系統,中國的硬件是全球領先的,這一塊不可或缺,而且大量的中國企業正在突起,這裡面充滿了機會。

AIGC結合硬件等優勢,可以期待更多創新出現

今年以來,我國對AI領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AI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例如,加大對AI基礎研究的投入,鼓勵企業創新,推動AI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未來,AI如何助力中國各產業發展?會給哪些新領域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哪些未被充分開發的AI應用將有可能成爲下一個投資熱點?

李開復認爲,AI 2.0應用預計將按以下階段演進。第一階段是以大語言模型爲基座的生產力工具;第二階段將是以多模態理解爲基礎的AI搜索;下一個階段可能會是基於多模態生成的“多模態社交/娛樂”;第四階段,基於全模態+AI-Agent(智能體)的“本地生活&電商”等應用迎來爆發期。

光速光合合夥人蔡偉表示,可以把AI看作是一個系統,它並不僅僅只是軟件,它是由軟件和硬件共同組成,比如光通信模塊,電源等組成的。AI整體發展是未來幾年裡,β(貝塔)屬性非常強的領域。國內現在智算中心投入在加碼,對AI硬件包括電源、液冷解決方案等需求增漲很快。

“另外在應用端,我們發現有很多場景出現機會,比如AI搜索產品給大家帶來更快更好的體驗,像這樣的應用場景都有着長期發展的需求。”

具體在應用場景方面,數坤科技創始人/CEO馬春娥表示,近期,三部委發佈了醫療行業AI落地場景的定義,標誌着中國AI+醫療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給行業帶來了豐富的新機會。**首先,隨着AI應用軟件的普及,“人工智能醫生”被廣泛應用,顯著提升了診斷準確性和醫療效率。其次,AI賦能推動了“軟件定義硬件”,大型硬件如CT、核磁,小型硬件如可穿戴設備、超聲,都將迎來智慧化升級和創新,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最後,隨着大模型技術的應用,AI在臨牀診療、專科建設和區域管理等領域迅速發展,並逐步向C端服務擴展,推動了以患者爲中心、更專業且更可及的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大幅放大了醫療產能,有效提高了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更充分展現了AI作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作用。” 馬春娥說。

中國企業擁有大量的骨幹層的工程師,和最活躍最勤奮的產品經理,在紅杉中國合夥人浦曉燕看來,他們的工程能力、算法能力、軟硬件產品一體的設計能力這些都是巨大的優勢。國內的硬件供應鏈也爲具身智能等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錨點與契機,AIGC結合硬件,融合供應鏈優勢,可以期待更多創新的出現。

“從AI行業發展角度,中國跟美國沒有顯著差異,各行各業都面臨人工智能的轉型,都會有非常多的前景和機會。目前來看TMT軟件行業是速度最快的領先的行業應用,尤其是生成式AI的應用,當然這跟它的行業屬性緊密相關。緊隨其後的是金融行業,然後是生命醫療科學行業,其他的各個行業,目前進展的速度差不多。” 德勤中國諮詢業務雲服務全國主管合夥人孫曉臻說。

中企國際化是主要趨勢

隨着國內改革的深入發展及國際市場競爭的日趨加劇,企業國際化問題越來越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和重視,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也迫切要求中國企業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

未來,中國企業國際化的主要挑戰是什麼?PE/VC如何整合資源及行業專識爲中國企業國際化賦能?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認爲,中國公司的出海或者是全球化,需要結合自身所處階段與行業特性來制定策略。從結果來看,出海企業大致可以分爲三類。

“一類是偏快消品,這類公司在中等發達國家或者發展中國家市場成績不錯。第二類是由前沿科技加持的消費品,或者叫科技消費品,如無人機、數字化健身器械、新能源車等等,其在中等發達程度及以上國家和地區極具競爭力。第三類則是硬科技類企業,比如芯片與新材料等相關方向的科技創新公司,其在歐洲市場表現不俗。總體來講,不論企業如何選擇出海的目標市場,都會面臨一定的機會和挑戰。” 李豐說。

中國企業在出海或者國際化的過程中面臨不同的挑戰。高銳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睿元提出,很多中國企業有一個很簡單的想法,出海就是出口,或是簡單地把中國的一些做法搬到當地,並沒有正視當地的文化差異及法律監管帶來的衝擊和影響。

“現在越來越多的出海公司和投資人改變了這樣的想法,他們在公司很早期的時候,就對企業走出去有非常具體的規劃。要挑對合適的區域或國家、搭建合適的公司架構、對當地的市場有深入瞭解、對當地的文化差異有所敬畏、如何管理當地的員工、如何跟當地的政府打交道、是不是對當地的法規與監管都有認識,這些都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要素。” 張睿元說。

EQT合夥人/亞太醫療行業負責人焦焱總結,近年來的地緣政治、逆全球化的思潮,爲全球企業國際化增加了一些挑戰和不確定性。但是中國企業國際化是一個主要的趨勢,過去也經歷了幾波發展,從90年代的產品出口,到2000年後的電商崛起,還有幾年前海外併購熱潮,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衆所周知這個路程並非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