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不如愛寵物,有問題嗎?
讀到這樣一組數據:到2024年底,中國城市寵物數量大概已經超過4歲以下人類嬰幼兒的數量,到2030年,可能是嬰幼兒的2倍。
聽過這樣一種說法:當代人,相比愛人,更會愛寵物。
如此來看,寵物正在替代伴侶、甚至嬰兒的角色。
爲什麼?我們翻了翻社交媒體上那些人與寵物的故事,希望從細枝末節裡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有人說,最理想的親密關係就像人與寵物。
他們不會抱怨晚歸、沒有物質要求,懂得立即寬恕,也從不會揹着過去的包袱或擔憂未來。對於寵物來說,所有事物都是嶄新而奇妙的,而所有的愛也值得他們開心並給予積極的反饋。
心理學家泰瑞·萊特說,“寵物給人類的愛是沒有條件的,它們陪伴在你身邊,你不必刻意拘謹,也不會過度受到它們的影響。”
無論你怎麼不完美,寵物的愛始終如一。這份無條件的愛,是人與寵物關係很顯著的特徵,卻也是人與人之間最難實現的。
現代社交關係常常被需求、期望與條件所困擾,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多由 “如果——那麼”構成:“如果我對你好,你會同樣如此嗎?”“如果我願意付出,你會同樣給予嗎?”
在這種不斷“覈算”的互動中,愛似乎變成了一種交換。而當我們承認愛是有條件時,也就意味着我們必須要先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纔可能得到回報。
儘管大部分人並未刻意去做,但其實也時常陷入不斷證明自己值得的怪圈裡 —— 我們常常被一種邏輯佔據大腦:只要我們足夠優秀,就可以獲得無條件的愛,但事實是,擁有這種邏輯的人,大多數還會產生很強的“不配得感”,會依靠反覆確認外界的認可和反應來驗證自己足夠好,仍被愛着。
而與寵物的相處卻完全跳出了這一套邏輯。他們的愛不太需要證明,你無需先達到某種標準,才能“配得”他們的愛 —— 那是一種低需求的愛,幫助我們找到了久違的安全感,沒有任何社會壓力、情感交換的負擔,他們向我們展示了最輕鬆、最直接的情感連接是什麼樣子。
我們愛寵物,不僅是因爲需要陪伴,更是一種對現代關係過載的反思。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寵物正在成爲那個“低維護”的情感替代品,讓我們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一絲喘息。
而我們會從這份無條件的愛中得到怎樣的啓示?
想到一本書,《Being the Person Your Dog Thinks You Are: The Science of a Better You》,意思是——去成爲你狗狗眼中那個人。
在寵物眼中,你是怎樣的人呢?
這裡我們可以回到開頭提到的那幾個場景,或者去社交網絡上隨意翻找一些主人與寵物相處的瞬間,很多人會告訴你,在寵物眼裡,你就是全世界,並值得擁有他們全部的愛。
信任和依賴是一段親密關係的核心,而在複雜的社交關係中,這兩者往往是最難處理的部分。
對於那些曾經經歷過創傷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但每當是與寵物,這種信任和依賴卻總能輕鬆建立。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流浪貓鮑勃》裡,當主人公James在深淵中沉淪時,遇到了流浪貓Bob,在年少離家,沒有父母朋友支持的時候,Bob給了James前所未有的陪伴和愛,讓他想要活下去。
因爲Bob的不離不棄,James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逐漸變得有責任感和照顧人(貓)。也因爲對James的始終如一,Bob最終和James走入一種新的生活。
這段關係裡,我們能夠看到那些最基礎的情感需求——被需要、被信任、被接受,在他們對彼此的信任和依賴中被一一化解。
在人與人的相處關係中,依賴常被視爲一種弱點,我們習慣於強調獨立、個人空間。不過,在人與寵物的關係中,依賴,好像變成了一件不錯的事情。
每天的遛狗,主人回家的迎接,甚至是睡前寵物在身邊的陪伴,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行爲,構成了一種穩定而深厚的情感聯繫。
在寵物的眼中,我們提供食物、庇護和陪伴,是他們的世界中心,而我們同樣也渴望從這種被依賴中獲得一種情感寄託。
在心理學家梅蘭妮·克萊因看來,“健康的依賴關係是建立在情感共同需求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的”,在寵物與主人之間,這種依賴的健康屬性尤爲明顯。
寵物讓我們體驗到信任的純粹與依賴的無負擔,而這也反過來又幫助我們在複雜的社交網絡中,尋找更健康的依賴模式。
如此看來,寵物爲我們提供了一個情感上的“練習場”,讓我們能夠重新審視和修復,自己與外界的聯結。
貓貓狗狗從不會吝嗇展露自己的愛與需要,喜歡就會撲上來,受傷就會嗚嗚叫,想念就會蹭蹭,他們的感情和反應是直接且真誠的。
我們與人交往時,卻對尋常的悸動都束手束腳,想要每一次表達和行動都儘可能地合乎情理。然而,人際關係的複雜性、言語溝通的誤解、情感期待的衝突,都使得真誠表達成爲一種巨大的壓力。
我們會用大笑掩飾尷尬、會口是心非地避談自己的情緒、會佯裝不在意,這些“不真誠”的表現是對外界的不信任,對自我的保護,而當有了一隻寵物,這一切都變得不一樣。
他們提供了一種無需言語的情感交流方式,能夠感知我們的情緒波動,並以自己的方式迴應:貓貓的安靜陪伴、狗狗搖尾巴,這種簡單而純粹的反應,能夠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情況下,打開人內心的防線。
那些總是刻意掩藏的情感,在寵物面前,都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嗲聲嗲氣的對話、疊音字的稱呼… 那一刻,彷彿所有被寵溺、被關愛、被讚美的慾望被投射到了寵物身上。
爲什麼很多難以建立親密關係的人,卻能爲寵物打開塵封的心門?
根據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的“安全依戀”理論,人在感覺到安全時會放下防禦機制,釋放出內心深處的脆弱和真實需求。而寵物,某種程度上爲我們提供了這種“安全空間”。
很多人大概都有過這樣一個現實中的“庇護所”,在那個地方,你總是想、且能夠展現真實的自己,沒有顧慮,沒有束縛,它可以是某個具體的空間、某件物品、也可能是某種活動,當然,對於養寵的人來說,寵物,無疑就是那個令人心安的存在。
有這樣一句話,“人類用盡詞藻描述真心,小狗只會眨巴黑漆漆的眼睛。” 當面對寵物時,我們會卸下盔甲,展現柔軟,因爲我們知道,只有這樣,才得以與同樣真誠的他們對話。
另外,你會注意到,這篇文章都用“他”替代了“它”,因爲我們知道對於很多人來說,他們早已是家人。
給予我們陪伴,同時又帶來愛的啓發。
編輯&撰文:Sienna Guo
設計:曉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