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奇藝的微短劇創作方法論
本報記者 張靖超 成都報道
在四大長視頻平臺中,愛奇藝無疑是當下對微短劇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個。自去年9月正式宣佈入局微短劇以來,愛奇藝CEO龔宇在多個公開場合發表了自己對微短劇的觀點並介紹了愛奇藝的動向。
“微劇在移動端已經變成第三大頻道,僅次於長劇、電影頻道,超越了綜藝、動漫、兒童、紀錄片。”3月27日,龔宇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四川省政府主辦的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介紹道。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愛奇藝方面瞭解到,愛奇藝將微短劇分爲微劇和短劇兩個類別,其中,微劇的每集時長爲1—5分鐘,短劇則是5—20分鐘。
“精品化和年輕化是愛奇藝未來微短劇內容的兩個標籤。在未來,愛奇藝會持續加大對微短劇業務的投入。”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海濤表示,“我們從今年年初開始,已經啓動微短劇自制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有一些體會,一是微短劇要構建合理的劇情結構,注重故事邏輯性。微劇早期的商業模式或者播出模式是以IAP(付費模式)爲主,在這個場景下,爲了拉動付費成功率,微劇突出的就是一個‘爽’字,不講究劇情和故事邏輯性。但隨着會員模式和免費模式越來越成爲微劇播出的主要模式,微短劇一定要回歸到內容創作的本質上,摒棄簡單粗暴的爽點堆砌。二是微短劇要塑造立體的人物形象,提升角色感染力,避免人物扁平化,深度挖掘人物性格特點、成長背景和內心世界,讓人物具有多面性和層次感。”
微劇:從流量至上轉向價值更新
打開愛奇藝的App,在初次打開的默認模式下,微劇的入口被放置在了電視劇、電影旁,甚至排在綜藝、動漫、雲影院前。這一方面體現出愛奇藝對微劇這一細分產品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看出愛奇藝已在此做出了一定的成績,至少在供給層面相對更豐富一些。
“微劇業務實現階段性突破,我們已完成產品改造和用戶體驗優化,將內容規模擴充至超萬部,並優化了廣告投放系統,以便更高效地利用微劇流量的增長來提升變現能力。”在今年2月愛奇藝發佈2024年Q4及全年財報時,龔宇表示:“儘管仍在發展初期,微劇在增加廣告庫存和提升廣告收入上顯現出巨大潛力。微劇將成爲愛奇藝2025年持續增長的雙引擎之一。”
那麼愛奇藝微劇的受衆基本盤是怎樣的羣體?
愛奇藝影視文學研發中心總經理張曉媚介紹稱,受衆相對集中於31—40歲的中青年、51歲以上的銀髮羣衆,三線及以下的下沉市場的比例較高,習慣手機豎屏觀看,環境獨立且私密的,能給他們帶來情緒風暴,這類用戶依賴免費的模式。
“其實他們的娛樂方式較爲單一,需要通過‘虛擬逆襲’實現造夢的爽感,所以微劇是情緒的按摩師,他們喜歡比較簡單直接的道德敘事,愛憎分明,所以對孝道文化和家族倫理接受度更高。”張曉媚說。
基於此,張曉媚認爲,微劇的創作完全區別於劇集的創作模式,並取決於設備和時長。“在微劇用戶當中,超90%的人都有看短視頻的習慣,他們希望現實當中的我能夠在劇中看到理想當中的我。也因爲時長的原因,所以微劇其實是一門減法藝術。怎麼做減法?用秒做節奏單位,讓每個鏡頭同時承擔敘事+節奏+情緒+符號這種功能,讓觀衆在刷劇的無意識狀態中完成從滑走到上頭的秒級轉化。”
“微劇敘事節奏和結構聚焦單一核心衝突,避免多線並行,導致信息過窄。以秒級節奏進行控制,可以用一個具有強衝突的畫面或者一句臺詞交代事情的經過,引起觀衆的關注。要拋開傳統三幕式節奏,大幅進行壓縮,先快速交代背景,集中爆發衝突,最後結尾給予留白,或者是反轉。”張曉媚對微劇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微劇人物要標籤化,通過臺詞、外形、道具、動作,快速建立起人物性格特徵。在關係網上也要做基建化,主要角色不要超過3個人,因爲用戶可能會因爲多個人物混亂形成棄看,只保留核心對手。”
導演姚敏認爲:“微劇的敘事特徵是被手機塑造出來的,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要結合手機載體的特質,畫面以人爲主體,劇情既要新穎,又要讓觀衆對故事有一定的‘多巴胺預期’,滿足私人化的觀看體驗。”
在微短劇精品化的趨勢下,全行業的製作都在升級。微劇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微劇的突破點就是需要從流量至上,轉向價值更新,因爲瞬間的快感其實無法長久。”張曉媚說。
“原來製作成本是15萬元、20萬元、30萬元,最多40萬元,現在我們每個劇的服化道、燈光、導演、後期,以及整個場景都要進行精品化升級,拍攝的週期也從14天延長到20天甚至30天,成本都在增加。”愛奇藝微劇業務總經理孫晨陽說,“一年前或者半年以前,微劇的題材加上只有IP單點付費的單一播放形式,經常誕生強情緒化的內容。現在出了會員模式、免費模式,它在內容的前幾集就不需要有強情緒化,整個故事節奏和內容整體以及內容品類都已經變得多樣化。”
短劇:要比長劇更“鋒利”
愛奇藝微短劇的另一個品類是單集時長在5—20分鐘的橫屏短劇。
從產品屬性上看,橫屏短劇比長劇的製作週期短、內容節奏更快、敘事效率更高。與微劇相比,短劇則有一定的敘事空間,能夠通過短劇的更大體量滿足用戶情感共鳴和表達,在整個敘事上更加靈活。
張曉媚介紹道:“這個品類(受衆)更集中於年輕的羣體,如90後、00後,女性佔比較大,高線城市的用戶佔比較高。因爲取決於觀影習慣,屬於半獨立的電子榨菜,他們能夠在上下班通勤路上、午飯的時候看這些內容。他們付費意願也會更強。”
“我可以把短劇總結成一個形容詞叫做精神代餐的供給者,其實它能夠吸引互聯時代的青年羣體,因爲他們需要緩解現實生活和職場壓力以及焦慮,他們在刷劇的同時希望可以得到社交的談資和話題。”張曉媚說,“這些年輕人到底需要什麼,我覺得是情緒和談資。總結三大情緒剛需,即爽、笑、哭。其實這些元素來自他們的內心,能夠真正引起年輕人的共情,同時形成話題,在疏解情緒的同時成爲社交圈子裡的談資。”
當前行業在短劇領域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同質化。去年全網上線短劇約400部,雖然題材衆多,但是並非每一部作品都找到了最適合的敘事方法。
在張曉媚看來,短劇並非簡單地理解爲長劇的濃縮版,而是要在有限的空間內講更精準的故事。張曉媚認爲,短劇要想突圍,就要找到長劇與微劇的中間路線,它要比長劇更“鋒利”、更要突出主線的敘事;比微劇更有厚度,有一定的創作空間。
此外,還有其他從業者認爲,IP化是短劇在精品化驅使下需要努力的方向。
長信傳媒創始人、董事長郭靖宇認爲,未來的短劇一定是以長效IP和系列化作品爲主,以“季”分隔,在每季都有精彩故事的前提下組成長故事,持久陪伴用戶。
龔宇也對IP養成有着積極態度:“我們也要養成大IP,不能‘狗熊掰棒子’,要把IP養成系列化,再延續到衍生品、文旅等多方面的價值。”
商業模式
相比於傳統的長劇、電影等影視品類往往包含大量的創作者的個人表達,微短劇從誕生之初就更具有用戶導向,這也使得微短劇的每一次細小的變化都伴隨商業模式的調整,並最終互相影響着。
“在微短劇剛剛開始的階段,入局者衆多,大家在沒有掌握豎屏敘事技巧的情況下,貿然拉高製作成本,往往是適得其反。這就是爲什麼當時一直呼籲大家要卷內容,不要卷製作。而如今,不管是內容還是製作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升,而此刻如果想要在內容精品化中脫穎而出,更要聚焦的是內容的立意和創新。”百度百家號內容運營負責人於軻說,“此時,免費模式已經成爲主流,在這種變化下,用戶的選擇成本更低,從之前的9.9元充值到選擇是不是要看廣告,用戶的時間成本越來越低。而這種情況下,內容創作不能再一味地追求之前的爽感。”
此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希望通過微短劇與其他領域結合,實現新的應用場景、商業模式、經濟業態,賦能千行百業。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副司長楊錚表示:“目前來看,微短劇與文旅的融合、與品牌的融合成效顯著。例如微短劇《我的歸途有風》以四川樂山非遺美食爲文化背景,成功帶動當地旅遊;去年‘6·18’期間,《我和女兒做同桌》播放量達到7.4億次,實現品牌的破圈傳播。可以說微短劇正從內容形態進化爲產業連接的超級接口。微短劇的創作者應該把握機遇,以精品力作推動產業的更好融合。”
“藝術的精神要有支撐。第一,商業規則是行業發展的基石,市場規則是撐住行業的基礎,企業是行業的頂樑柱,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通過做好作品、掙錢、盈利來反哺行業,讓我們的作品越來越豐富,有越來越多的精品。第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永遠並存的,這是我們藝術的精神,詩和遠方。”在龔宇看來,流量是多樣化的,原來不是會員就是廣告,也還可以有電商及其他更多樣形式。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