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坐辦公室都要成貴族符號了?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衆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裡,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這兩年科技發展嗷嗷快,人們嘴裡總唸叨着未來已至。

雖說AI挺強,但這玩意長期處於人工智障的狀態,仍然覺得我們距離真正的賽博時代尚有差距,並不覺得這算得上是未來。

真正讓我感覺到未來已至的是這鬼天氣。

當在北京生活出了在東南亞的體感,我知道從小聽說的氣候危機已經降臨,按聯合國時興的說法,是人類文明已經進入沸騰時代。

那麼,在這麼個殘酷的時代,人類到底該咋活呢?

自二戰以降,世界就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冷戰學家加迪斯將之稱爲——The Long Peace,漫長的和平。

成長在這一時期的人們,對世界的構想是建立在全球化、政治改革、進步主義、環保以及和平的允諾下的,一言以蔽之,人們相信未來的人類文明矛盾和衝突會烈度越來越小,未來,會越來越好。

但時至今日,承載這些價值觀的高塔和石牆,正在崩裂、坍塌。

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供應鏈危機,帶來的通貨膨脹浪潮,讓我們告別了高速增長的時代,一夜暴富的神話漸成遙遠記憶,個人的財務焦慮和生存成本困境的悲劇成爲了時代創作主題。

在表象之下,是更深刻的分裂:政治、性別乃至審美都成爲了網絡論戰的議題,過去被嘲笑的極右翼亞文化,正在全世界範圍內演變成一場文化潮流,撕裂社會,引發爭吵,甚至是衝進白宮,致使憲政蒙塵。

在一些社會學家看來,這種狀況的緣由並不奇怪,在西方,經濟下行的週期,攻擊移民問題和文化保守主義,總是轉嫁這些社會壓力的出口。而在另一些國家,這種情況較西方更爲複雜,它們民族情緒融合,表現出了更具攻擊性的姿態。

Zygmunt Bauman 將這個時代定義爲多重危機時代,字面意思解釋就是人們撞入了巨多麻煩的日子。不過,即便經濟危機、世界衝突已經變得如此糟糕、難纏,但樂觀的政治學者還是認爲這些問題不過是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一次小感冒,儘管難受,但我們終將治癒。

但沒有一個專家會對氣候危機保持樂觀。

人們總會對政治、軍事、街頭運動傾注大量關注,但卻對溫室效應、氣候危機鮮少關注。畢竟前者具象而真實,而後者遙遠而抽象,有時這種倡議還跟陰謀詭計有關,實在太過無聊。

但輕視並不能緩解氣候危機的步伐。

任何數據都比不過自己的不適體感,世界經濟論壇風險報告將國際氣候行動失敗,定義爲人類未來十年最嚴峻的風險。

當人類在多重危機時代碰見硬茬子,如何調整身位在極端時代中生活,就成了一個急迫的問題。

2024年是破紀錄的一年。

今年日子過到現在,至少有10個國家的地表溫度超過了50攝氏度。同時,氣候歷史學家也報告說,已經有15個國家的氣溫紀錄在今年被打破。

這不只是危機的終點,而只是個開始,因爲根據氣候專家的預估,到2050年,全球將有超過50億人每年會經歷一個月的極端高溫。

如果上面的說法不夠具體,我推薦你關注一個名叫@Extreme Temperatures Around The World的賬號,這個賬號是個名叫@Herrera的哥斯達黎加人創建的,專門發佈各國各地的氣溫記錄。

這個賬號相當有說服力,很多發現與大型權威機構一致而且更爲及時。根據他最近一條推文的說法,他認爲:

氣候危機成爲人類未來日常已是定數,它會對生命和經濟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人類尚未完全做好應對它的準備。

氣候危機就像是你玩《文明6》DLC一樣,氣候變化不是遙遠的危機,而是現實問題。

它對經濟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這裡有些數據:

氣候災害在2023年給美國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230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2020年創下的最高紀錄。

去年阿根廷陷入災難性的通貨膨脹和經濟萎縮,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嚴重乾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的預測是,2023年的乾旱導致該國經濟萎縮了2.5%。

災害對經濟的影響不但巨大,而且烈度也在不斷上升。

在過去50年中,全球每一次與氣候相關的災害造成的損失估計增加了77%。

世界經濟論壇的一篇報道,更能證明氣候危機愈加兇猛的烈度。

該組織在研究了2000年-2019年的數據後發現,在過去20年中,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造成的損失估計達2.8萬億美元,如果將這個數字以更微觀的角度展現,即平均每小時會給世界造成1600萬美元的損失。

而且這一數字將不可逆地增快,估計到2050年,氣候變化造成的全球損失每年在1.7萬億美元至3.1萬億美元之間。

如今全球地表溫度較工業化前早就高出了1.1°C,高溫造成生產率下降,進而造成經濟損失,而損失的終點是毀滅。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到2050年,升溫數據可能會到達2.2°C,全球GDP水平也因此會降低20%,而到2100年,如果變暖達到5°C,則可能導致人類文明的經濟毀滅。

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起了氣候對經濟的具體影響。

一些新聞則顯示了氣候異常對物流運輸的影響,從萊茵河到長江,由於水量下降,船隻不得不降低貨物載量以便順利通行。在這種狀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考慮其他運輸方式。

一份孟加拉服裝工人的報告說,當工作環境氣溫高過25°C,生產效率將下降1.5%。而在其他國家,戶外勞動者在酷夏中暈倒甚至死亡的案例,正在掀起勞工運動。

比如美國快遞UPS在多位快遞員暈倒甚至死亡的事件發生後,他們和UPS工人協會談判達成了新合同,承諾未來幾年漲薪,併爲車輛等工作環境加裝空調等通風設備,提高待遇。

僅就目前的勞工權益來說,很多企業並未做好準備迎接極端氣候時代。

但現實的勞資糾紛、曠工、職業病以及生產率下降,正讓人們不得不關注沸騰時代的勞工權益。

“無論是工廠老闆還是寫字樓裡的總裁,經營者必須要關注勞工福利了,無論是提高休息時間、通風設備還是什麼別的,必須要對這些進行投資才能保持穩定發展。”國際諮詢機構WGSN在一份報告中這樣說道。

有報道指出,北美青年工人正在成爲氣候運動和勞工運動的橋樑

氣候危機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不只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我們已經聽膩的玩意兒,服飾、房地產等行業也都在強調氣候危機的概念。

氣候危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迪拜,爲了躲避酷熱白日,夜間游泳已經成了國民流行的休閒活動。熱潮之下,從救生員到服務員,夜間工作崗位的需求正變得越來越大。

而在美國,同樣的事情也在發生,由於主要的農業產地的氣溫不斷升高,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在半夜進行收割,以保障農作物的質量,相關的夜間作業裝備也銷量增高。

在更多地方,夜間經濟、夜間運動的消費概念也在氣候危機下被着重提起:在韓國,夜間高爾夫球場正在變得火熱,還舉辦了夜間旅遊節。在西方,從阿姆斯特丹到倫敦,政府任命了“凌晨市長”以提振夜間經濟。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初創企業也開始加入氣候危機的賽道。

美國小衆品牌claudent在推出98%防紫外線的服飾後,被市場關注。同時,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思考,如何在極端時代讓防曬這種功能性服飾變得更時尚。這一點只要去小紅書上檢索一下關鍵詞,大家自己就能體會。

在氣候危機下,宜人性也開始被加大強調,先行實踐的品牌總能獲得市場關注。

比如2022年的時候,美國啤酒公司Coors就推出了一種能夠反射陽光的戶外廣告,這種廣告可以讓室內溫度降低,被當時美國網民稱爲殘酷夏日的救世主。

這兩年媒體總說的一個概念是氣候難民。

據說到2100年,會有10億人不堪忍受故鄉的氣候移民他國,特別被關注的是印度,一些專家預測說會有6億印度人會因氣候原因,遠走他鄉。

在這樣的恐懼下,氣候安全正在成爲旅遊和房地產標榜的概念。

比如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杜魯斯市的房地產銷售,他們就在廣告裡聲稱這裡是全世界氣候最安全的城市,還打出了“到2100年,人人都會搬到杜魯斯”的口號。

2023年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全球84%的年輕人(16-24歲)正在經歷生態焦慮,面對這種集體情緒,調研機構給予了品牌和機構“減輕不確定性和傷害”的新時代營銷建議。

但面對這樣一個危局,你很難不承認這是另一種維度的地獄笑話。

畢竟在一些社會學家看來,當生活在極端氣候時代已成人類定數,未來能否在室內工作將成爲新的社會階級區分方式。

雖然專家們說的很多氣候危機的恐怖結果都是預測,但從我們日常生活的體感可以確定,過去災難電影的前奏已經到來。

未來已至,人類對它的可能性幾乎一無所有,也尚未擺好應對它的姿勢。